首页 > 思想评论 > 综合评论

自然保护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生态思想 2020/5/22 10:23:52

5月20日,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健全法规制度,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自然保护地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

武夷山国家公园  摄影 / 刘达友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大自然留给中国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绿绒蒿是野生高山花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多生长于滇西北海拔3000米以上的流石滩。图为西藏林芝地区巴松湖藿香叶绿绒蒿。摄影 / 彭建生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濒危物种保护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初见成效,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是我国建立最早、地位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摄影 / 宗玉柱

中国保护地总面积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质遗迹,涵盖了25%的原始天然林、50.3%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聚的区域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是野生东北虎豹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摄影 / 谢建国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办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明确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目前,全国已建成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等12个省。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整合组建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江源、神农架、南山、普达措等国家公园设置了生态公益管护岗位,优先吸纳生态移民和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推进了社区共管模式,公众影响迅速提升。

普达措国家公园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丰富的生态资源。

中国自然保护区这片净土,守护着珍稀动植物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林业部就颁发了以保护森林为主的林业工作方针,并率先开展了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195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随着中国政府对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重视,中国自然保护区得以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中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只在中国分布,被誉为“活化石”“中国国宝”。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境内的大熊猫。摄影 / 蔡琼

60多年发展使得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逐步形成覆盖全国且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曾一度极危的物种,如大熊猫、朱鹮、麋鹿、扬子鳄、海南坡鹿、普氏原羚、亚洲象、海南长臂猿等在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其种群数量显著增长。一些已经极度濒危的植物如百山祖冷杉、银杉、崖柏、天目铁木、丹霞梧桐、绒毛皂荚等物种得到庇护。

从孤羽7只到5000多只,朱鹮保护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摄影 / 胡琳

各类自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补充

中国自然公园涵盖了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在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赏心悦目、风景宜人的游憩空间,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

世界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蕴含着世界文明发展长河的丰厚积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自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全国已拥有55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 项,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林草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部门,林草系统承担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能。

近年来,中国林草建设有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纳入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各类规划和计划,野生动植物就地与迁地保护网络不断得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调查及科研稳步推进,宣传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有关自然保护地配套的法律体系,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开展长期的监测与研究。遥感、红外相机、基因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

大鸨 摄影 / 刘晶敏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植被多样性稳步提升。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到今天的22.96%,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生态状况不断改善,森林植被多样性有关指标明显好转。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复杂,森林树种组成呈多样化。

天然林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障。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年来,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持续加快,森林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碳汇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天然林占我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量的83%,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标志着我国天然林保护迈入了全面保护修复的新征程。

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安排工程建设任务5.1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为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恢复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广大,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均有湿地分布,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湿地类型。中国湿地面积约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国湿地调查监测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明确湿地为一级地类,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工作首次实现年内全覆盖,在22个省(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许多重要的珍稀鸟类得到有效保护。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140只左右,几乎保护了这一物种种群数量的30%。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全国多地频现。

黄嘴燕鸥  摄影 / 孙晓宏

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近3年来,累计治理沙化土地600万公顷,新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33个,新增封禁保护面积35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总数达104个,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 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强化物种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呈主体上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地明显改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开始扩大,数量增长。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长至约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头以上。野骆驼种群数量已超过800 头。一度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实现了全球首次野化放归人工繁育的黑叶猴,首次林麝野化放归试验成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德保苏铁通过野外回归,重新在其模式产地广西德保县建立了稳定居群。自2016 年起至今,全国范围内开展保护候鸟志愿者“护飞行动”,参加人数3.3万人次,行程累计达48万公里。

天行长臂猿,是2017 年首次由我国专家发现并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目前总数不超150 只,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一带。摄影 / 范朋飞

全国建有各级各类植物园近200个,收集保存了占中国植物区系2/3的2万个物种;建立了240多个动物园、250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40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建立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深圳国家基因库、药用植物基因库,收集和保存了中国野生生物资源。中国已完成植物保护战略70%的主要目标。

本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5月21日

阅读 180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