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如何放归一只雪豹》,讲述了2021年3月11日自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救护一只成年雄性雪豹——凌蛰,并于3月16日成功放归的事情。内容涉及到了救护和放归工程中的各种考量和操作,让公众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猫科动物的救护工作,也能给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不过,凌蛰毕竟是一只健康的成年个体,如果涉及到一只幼崽,那么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说,一只猞猁幼崽。
一、救 护
2021年4月6日,刚察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在刚察县吉尔孟乡牧民家中救护一只偷羊被捉的猞猁,于当晚将该猞猁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野生动物园)。
问题1:为什么不直接放归,而要送到“动物园”?
森林公安在现场通过微信与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双方共同对猞猁的状况进行了简单判断,有两点状况,促使我们做出了送到西宁的决定。一是,这只猞猁明显瘦小,可能未成年或者极度饥饿;二是,这只猞猁右眼明显发白,似有异常。
西宁野生动物园,挂牌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承担着全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的职能。将猞猁送来进行全面的体检是最稳妥的做法。如果确实符合放归条件,不需要进行收容治疗,救护中心可以如雪豹“凌蛰”一般,将之及时放归,没什么害处。如果不适宜放归,也可以避免盲目放归造成的动物死亡或其他危害。
扩展阅读1:
猞猁或者雪豹这样的猫科动物,通常5月份前后出生,幼崽2个月左右开始出窝活动,开始阶段并不会远离自己的家,“走丢”之类的事发生几率不大。如果在野外遇到,不妨远远观察一段时间,或许“妈妈”会出现带走它们,条件允许,尽量不要直接抓走。
如果综合判断(条件允许咨询专业人员)真的属于找不到妈妈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幼崽(雪豹<1.5岁;猞猁<1岁;荒漠猫<6个月;兔狲<5个月),应当果断收容救护,不应该任其在野外死亡。不到独立年龄的幼崽在野外自由生长存活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几率非常低,“任其在野外生活”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野生动物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都应该任其自生自灭不需要救护”,类似的描述我是不认同的。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存续。现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也很大程度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人类有义务主动作为,救护、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救护,更应该是一种主动的作为。
二、体 检
救护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教授团队联合检查判定:该只猞猁为雄性,11月龄左右,右眼失明,体型消瘦(体重12kg)。由于耳尖毛簇形似天线,被命名为“天线宝宝”。
问题2:他为什么去偷羊?妈妈去哪了?
猞猁通常在1.5岁左右离开母亲独立生活,该猞猁因未知原因提前独立生活,由于未知原因(可能是外伤)导致角膜水肿,严重后右眼失明。被救护前该猞猁幼崽捕猎能力不足,长期营养不良,不得已到牧民家偷羊被捉。
扩展阅读2:
中大型猫科动物一般会主动回避人类,多次救护证明:到牧民家中偷食牛羊牲畜的个体,往往在“老”“弱”“病”“残”中占一项或者多项。所以遇到这种个体,即便看起来状况“不错”,我们也会抱有审慎的态度。
关于为什么给救护的动物起名字,放归雪豹那篇文章已经详细解释过,不再赘述。
三、治 疗
针对检查结果,救护中心开始开展针对性治疗,一个月后体质恢复,体重达到18.5千克(12→18.5),右眼白色沉积物显著减少。6月底,右眼基本恢复视力。救护中心讨论天线宝宝放归的可能性。
问题3:既然是一只幼崽,为什么还要考虑放归?
的确,绝大部分救护的幼崽由于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会留在动物园进行人工繁育和保护教育,国内也从未有过将救护的猞猁幼崽饲养长大后成功放归的先例。
但是,野生动物救护最完美的结局是让动物重回野外自由生活,这也是救护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归野外必然是第一选择。之所以很多个体不考虑放归,而天线宝宝要考虑,有以下原因:
1. 猞猁在野外耐饥性较强,完全可以以鼠类、野兔等小型动物为食,不必需要过于复杂的捕猎技能,天线宝宝被救护时约11月龄,已经有过简单的捕猎经验,具备最基本的捕猎能力,并非毫无野外生存能力。
2. 天线宝宝经过积极治疗,右眼视力恢复正常,如果后续发育正常,待其成长到独立的年龄,就会完全摆脱“老”“弱”“病”“残”的困境,有放归成功的可能性。
扩展阅读3:
在救护工作中要避免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常见的错误有:
1.把“放归”当作唯一选择。将不宜放归的“老”“弱”“病”“残”个体强行放归。
2.不把“放归”当作第一选择。没有充分的理由支撑,轻易选择不放归。
3.在还没有做出系统评估前,妄言放归或者不放归。这一点在救护工作中很常见,经常看到“某地救护什么动物,将在饲养一段时间后放归”的报道,很多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不经过系统的检查和评估,是无法断言能不能放归的。
四、饲 养
2022年4月,经过长达一年的饲养,天线宝宝身体指标发育正常,成长为一只健康强壮的雄性猞猁,体重达到31.2千克,未携带传染病毒,身体健康,符合野外放归条件。
问题4:为什么要饲养长达一年的时间?
按照猞猁1.5岁独立来看,他应该在2021年11月份被放归,但是放归前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内容。虽然之前判断他具备最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但是在动物园饲养半年后,其野外生存能力肯定是无法与正常猞猁相提并论的,11月已经入冬,到时候放归失败率相对会比较高。因此,开始讨论的计划是10月份,后受到疫情影响,只得推迟。
4月份,天气转暖,植物返青,野生动物们开始活跃,野外有大量猞猁的食物。恢复到0℃以上的气温也让野外的生存压力降低,因此救护中心选定在2022年4月份对其进行野化放归。当时,天线宝宝不满两岁,已从一只幼崽成长为一只亚成体猞猁。
问题5:在动物园饲养一年之久,对人形成依赖,还能放归吗?
众所周知,一般而言,野生动物饲养越久,放归难度越大。经过长时间饲养的野生动物,放归前需要对其“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评估,太过于黏人,见人主动靠近、索食是不合适的,不能直接放归。否则对人对动物都不安全。
日常饲养过程中,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避免猞猁对人类失去警惕性,影响其正常放归,工作人员特意使用玻璃贴纸对其活动场玻璃参观面进行遮挡,并在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其进行友好互动。以此减少他对于人类的友好认知。
另外,在放归前还设置了野化训练的过程,其中一项就是让天线宝宝不认识的工作人员充当他的饲养员,并在饲养过程中刻意表现一些不友好的行为,让他反感。
扩展阅读3:
成年野生猞猁的体重一般在20——30千克之间,天线宝宝在动物园衣食无忧,一岁半的时候体重就已经超过30千克,体型开始发福。之后,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调整他的饲料组成,加大他的活动量,想达到给他“减肥”的效果。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也仅仅是维持住了他的体重,没能让他体重下降哪怕1斤。因此,他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天胖儿”。
五、放 归
2022年4月10日,救护中心最后一次为天线宝宝进行体检,确认各项指标满足放归条件,在麻醉中为其佩戴卫星定位项圈。11日,将之运输到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避难所”,开展预期1——14天的野化训练。4月12日清晨,天线宝宝离开避难所,在避难所旁一公里的山顶停留数小时后,径直离开进入深山,并未采食工作人员在附近投放的兔子和鸽子等食物。(感谢兔子,感谢鸽子。)
问题5:为什么不放回刚察县,而选择大通县?
通常而言,放归地点会尽量选择靠近救护地点的合适环境中,没有选择救护时的刚察县,而选择了相邻的大通县主要是因为:
猞猁放归地为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3年12月经国务院审定批准建立,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集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传、科学研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境内,与西宁市属同一管辖区,业务属于西宁市林草局管辖,便于野化训练、放归及后续工作开展。该地点人员及车辆干扰少,为野生猞猁自然栖息地,有野生猞猁种群,并有大量野兔、野鼠、鼠兔、鸟类、岩羊、旱獭等食物;拟放归地周边有河流,饮水方便;周边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站点,如有意外发生,便于及时开展二次救护。
两县相邻,放归地距离救护地直线距离90公里,从宏观角度看,对于天线宝宝而言,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地形、气候还是物种组成。
问题6:避难所是什么?为什么要搭建避难所?
3月16日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会同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天线宝宝搭建避难所。避难所海拔3600m,当天气温低至零下5度,救护中心人员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开展场地搭建工作,使用随行携带三角铁、钢管、尼龙绳网等简单的工具材料,利用放归点一处废弃羊圈建立了面积100㎡的避难所用于野化放归。避难所能够让猞猁自由活动捕捉猎物,用软尼龙网对周边及顶部封闭,在猞猁适应场地野化过程中,可以成为很好的遮挡,猞猁想离开时,也便于它破坏软网离开避难所。
预想中,天线宝宝将在避难所生活1-14天,一方面,记住这个投食点,在野外生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该地补饲逐步适应野外生活;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内将由天线宝宝不熟悉的饲养员,每天通过敲打铁盆、丢石头等方式与其进行不友好的互动,让其重新确认与人类的关系,避免放归后过于亲近人类。
问题7:为什么要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对他有没有影响?
为了在放归之后,及时掌握天线宝宝的生存状况和活动轨迹,以便在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后可以开展二次救护,救护中心联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学者,为其设计、订制合适的卫星定位项圈。2022年4月10日,在最后一次体检结束后,为天线宝宝佩戴卫星定位项圈。
卫星定位项圈重380g,仅占猞猁体重的1.2%,不会对其正常的运动和捕猎产生明显影响。佩戴后,天线宝宝也未表现出情绪和行为异常。之后的卫星数据告诉了我们放归后大半年天线宝宝在野外的生活状况。最终电量不足的项圈自动脱落。
六、放 手
7月底,我们去天线宝宝定居的地方走访,顺便上山装红外相机,那天我看到了他。他隔着100多米的距离,和我对视了3分多钟,在我尝试靠近后,离开了。8点多我们下山离开后,晚上他从隐藏的灌木中出来,沿着我们下山的路下山,趟着我们趟过的河水过河,跑到高速公路边的山坡上,望着我们离开的方向。这些,都是从卫星定位项圈传回的位点信息看到的。
10月份开始,他频繁向着不同的方向进行远距离探索,或许会和我们之前推测的一样,这个冬季他会离开定居的区域,去寻找更大的家域。
11月,项圈自动脱落,这一次,我们真的要和他说再见了。
写在最后:
救护和放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希望每一只野生动物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救护和放归。天线宝宝,加油!
文章来源:公众号-原罪与救赎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