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让保护与发展“双向奔赴” 修复性水产养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媒体:原创  作者:大自然保护协会
专业号:大自然保护协会 2024/7/9 12:58:40

研讨会会议现场

为交流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探索修复性水产养殖在水产养殖实践中应用与推广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产业和生态的“双向奔赴”,6月27日,由中国水产学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主办的修复性水产养殖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美国东北大学、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0余家单位、80余名代表参与此次研讨会。

现阶段,食物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尤为凸显。如何以一种有助于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式来生产食物,在全球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研究。修复性水产养殖这一理念就是在这一个背景下被提出的。

修复性水产养殖是指能够为环境提供直接的生态效益,并具有潜力产生净正向环境成效的商业性水产养殖或生计性水产养殖。

海藻养殖 © RANDY OLSON

我国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目前修复性水产养殖在实践和成效评估方面仍然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亟待有更多的科学研究以及更为创新的管理和市场机制来支持修复性水产养殖实践和规模化应用。

因此,本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来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贝藻养殖的生态与气候效益潜力池塘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交流先进的科学工具和管理机制,为促进我国更深入的修复性水产养殖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创新思路。

广东省南澳岛养殖的牡蛎 © 刘青/TNC

开幕致辞

本环节由TNC中国项目战略与规划主任王月主持。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表示,修复性水产养殖是渔业走向深蓝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举措。作为水产养殖大省,广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本次研讨会为业界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和平台的学习,很期待在座的专家学者、业界嘉宾能够尽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修复性水产养殖的前沿技术、应用潜力以及发展路径。

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赵文武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中国水产学会近年来与TNC第三次合作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是双方积极合作的重要延续。希望各位与会代表能够围绕“修复性水产养殖创新与实践进展”这个主题,就修复性水产养殖在我国应用的潜力以及在科学研究、政策指导、生产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发表真知灼见,提出意见、建议,为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赵文武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主题1:

水产养殖的栖息地与水质效益

本环节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秦传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周永东主持。

美国东北大学海洋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Jonathan Grabowski带来《美国马萨诸塞州Cape Cod半岛北部与南部牡蛎养殖设施与自然栖息地在鱼类生产与利用方面的对比研究》的报告。基于在牡蛎养殖场和临近自然栖息地(牡蛎栖息地、泥滩、岩质栖息地)的实地监测,他重点介绍了牡蛎养殖为鱼类和甲壳类提供了与自然栖息地类似的功能,但利用养殖场的物种种类和访问率因季节而有所不同;也探讨了鱼类和甲壳类对不同牡蛎养殖设施的利用差异等问题。

Jonathan Grabowski教授作线上报告

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Lisa Kellogg的报告题目是《与牡蛎有关的营养物移除、信用额计算与交易:以美国切萨皮克湾为例》。她指出,牡蛎可通过同化吸收、促进生物沉积物埋藏与反硝化作用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随着养殖牡蛎的收获,水体中部分氮磷也会被去除。计算牡蛎养殖的营养物移除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经同化吸收移除的营养物质量较容易被计算,但经反硝化作用移除的营养物质量的计算方法更为复杂,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牡蛎养殖方式的反硝化作用速率差异化显著。在切萨皮克湾内,粗放式牡蛎养殖(底播养殖)可能比集约化牡蛎养殖(以漂浮式或置于底部养殖架的网袋/网笼养殖为主)更具有水质效益。

Lisa Kellogg博士与线下嘉宾交流讨论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伟带来《鲍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其生态效益与潜力》的报告。他对全球和中国的鲍鱼产量发展趋势、国内鲍鱼养殖模式与技术、鲍鱼养殖业面临的发展挑战、以及国内外可持续的鲍鱼养殖案例等内容进行了分享。其中,他提到为了应对鲍鱼养殖业面临的养殖环境恶化等挑战,从政府、学术界再到产业界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养殖,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比如福建在过去几年内大面积进行环保型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淘汰传统的泡沫浮球等设施;国内最大的鲍鱼养殖公司在2019年获得了ASC可持续养殖认证。

游伟伟教授作线上报告

TNC全球水产养殖项目高级水产养殖科学家Heidi Alleway的报告题目为《运用科学工具推动修复性水产养殖》。她指出,如果能够避免负面影响,一些水产养殖方式(如贝类和藻类养殖)能够发挥栖息地、水质提升、气候韧性与碳吸收的生态效益潜力;也通过分享TNC与合作伙伴开展的新西兰奥特亚罗瓦(Aotearoa)与美国缅因州褐藻养殖与褐藻-贝类共养的栖息地价值研究,强调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环境条件、养殖设施、养殖场管理措施、养殖种类、养殖密度与规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最后,Heidi介绍了TNC与多方专家制定的《修复性水产养殖全球通用原则》《再生与修复性水产养殖的全球监测、评估与学习框架》,呼吁不同地区加强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并增加知识交流和学习机会,支持水产养殖真正有效地发挥多重效益。*手册下载方式见下文

Heidi Alleway博士作线上报告

《修复性水产养殖全球通用原则》(TNC, 2021)

该报告基于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形成修复性水产养殖的清晰定义,说明修复性水产养殖的主要环境效益、关键性原则、衡量指标以及实现水产养殖生态效益的重要条件,提供修复性水产养殖的实施指南,以促进大家对其的理解认识,并投入资源开展修复性水产养殖的更深入研究与实践,促进水域生态健康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链接:

https://tnc.org.cn/Upload/File/202407/20240708174240_2782.pdf

《再生与修复性水产养殖的全球监测、评估与学习框架》(1.0版) (TNC, 2024)

该报告旨在为监测与评估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环境效益(栖息地、水质和气候效益)提供一套公认且相一致的方法,支持更准确地评估和评价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促进养殖户、养殖产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它适用于三个水产养殖门类(海藻、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鱼类)在海洋或河口环境中养殖活动的环境效益监测与评估设计。

下载链接:

https://www.aquaculturescienc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MEL_Framework_TNC_Final_MedRes.pdf

主题2:

水产养殖的气候效益潜力

本环节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永军暨南大学教授张其中主持。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何培民带来《大型海藻养殖的气候挑战与效益潜力》的报告。他介绍,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暖化是大型海藻养殖面临的双重挑战。为应对环境挑战,我国发展出龙须菜养殖的“南方越冬-北方度夏”、紫菜养殖的“由南向北扩展”的适应性养殖模式。除经济效益外,大型海藻养殖(如以海藻为主导的IMTA模式)能发挥水体净化、防止海洋酸化、海洋蓝碳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以及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何培民教授作分享报告

塔斯马尼亚大学研究员Cayne Layton的报告题目是《褐藻养殖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效益的复杂影响》。他认为,尽管褐藻养殖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效益潜力,但这个影响过程是复杂的,因此仍需开展更多研究来评估效益的多少。以生物多样性效益为例,在评估时还需结合当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背景,对生物多样性效益的定义进行界定、选择合适的参照系统、深入研究养殖场对物种的影响机制(如:繁殖幼苗,或仅仅是吸引)、以及了解养殖户对生物多样性的看法等。

Cayne Layton博士作线上报告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力扬分享题为《典型水产养殖系统的温室气体研究》的报告。他分享了对福建缢蛏池塘养殖和石斑鱼池塘养殖(含海马齿浮床)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其中,他指出当前福建厦门采用的缢蛏池塘养殖系统有可能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取决于养殖饲料的类型和养殖系统内不同池塘的具体功能,如妥善管理,当前福建的缢蛏养殖方法也可以是一种比较环境友好、低碳的养殖模式。

詹力扬研究员作分享报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辉带来《围塘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渔场实践》的报告。报告中,他提到如果简单的实施“退塘还林”,一方面成本巨大,另一方面养殖户的长期生计难以为继。而当前典型的养殖围塘还普遍存在塘堤基础薄、抗风防潮能力差、养殖管理粗放、养殖品种和模式单一、病害风险大、养成率低等问题。报告分析了国内外多个红树林种养耦合案例,并分享了课题组在湛江市雷州县的红树种养耦合模式构建项目与试验效果。同时提出,我们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必须考虑到民生问题,与实施乡村振兴结合,因地制宜改造适林的围塘,构建红树林种植和养殖的耦合模式,增强围塘防潮护堤功能,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水平,将红树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红树林多元生态价值得以实现。

黄洪辉研究员作分享报告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凤博的报告题目是《鱼塘种稻的环境效应及应用前景》。她主要分享了养殖池塘底泥种稻和浮床种稻两种稻渔共作模式对水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并指出,这两种鱼塘种稻模式相对于单养鱼来说,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同时也可以增加一部分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气态氮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适宜在我国南方水网比较密集的地区推广。

李凤博副研究员与其他参会人交流讨论

在研讨会的最后,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程家骅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围绕当前各地主要的水产养殖系统在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以及气候变化下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应对挑战,在科学研究、政策指导和生产管理方面仍需要的支持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研讨会线下嘉宾合影

*会议现场照片来源:TNC

阅读 37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