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资料(详见文末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这几个月来,原本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的17头野生象组成的象群一路北迁,路线还与居民生活区域高度重叠,备受大家的关注与警惕。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群大象从去年三月中旬时候就出现了北迁的活动迹象,当时象群共有16个成员。之后在到达普洱市墨江县后生下了一头象宝宝,数量增加至17头。因为领头母象的鼻头短了一截,十分具有辨识度,也因此称呼它们为“断鼻家族”[1]。
红遍全网图:象群集体躺着睡觉。图源自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今年4月16日,人们在玉溪市元阳县发现了它们,这也是首次发现大象进入除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以外的区域[2]。之后其中两头大象返回了墨江,一头公象在六月离群后被麻醉送回[3]。
这趟从普洱的热带雨林到玉溪市峨山县的“自由行”中,象群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惊吓:掀翻鸟笼、撞歪大门、踩坏猪圈,不仅如此,它们甚至还偷偷品尝了下居民的酒,在玉米地里来了一顿“自助餐”……
6月1日,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监测象群行踪。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象奇游记 —— 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纪实》
为保障这些大象以及迁移路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云南当地出动了几百人组成的工作队,并通过多台无人机日夜监控大象动向。国家林草局也很快派出专家组,并成立北迁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蹲守云南开展工作。
得益于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居民们的积极应对措施,通过食物引诱、道路封锁等方式,象群最终没有再次接近市区和乡镇,避免了不必要的人象冲突。根据新华社的最新消息,北迁象群已渡过元江南下,平安回归适宜栖息地[4]。
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象奇游记 —— 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纪实》
但从保护区离开的不光是“断鼻家族”,今年五月下旬另一群野象选择了南下,直接住进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5];还有第三支离开的象群队伍,不过种群较小,也暂未跑远[6]。
象群从保护区多次离开,除了引起公众的关注外,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政府额外投入的监测与补偿成本等问题,都不禁令人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亚洲象“离家出走”?
在讨论背后的驱动因素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为什么我国亚洲象仅生活在云南。
亚洲象在我国历史上的分布与变迁
亚洲象在我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11处自然保护区内,但不同于今天,它们在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根据化石记录指出,黄河流域曾经是亚洲象在我国分布的最北区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完全退出[7]。
黄河流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参考图 [7]
之后随着气候的冷暖变化以及农业开发活动的逐渐增多,亚洲象开始逐渐南退至长江流域。但随着宋代淮河流域气候的回暖,这一地区也成为了亚洲象的游离区,甚至能从长江流域通过淮河流域,到达南阳盆地。
在晋代之前,长江流域一直是亚洲象曾经的主要分布区,南北两岸都有它们的踪迹[8]。再后来,受到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亚洲象的分布区域退缩至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带,并有继续南移的趋势。
金沙遗址发掘时的象牙堆积。图源自金沙遗址博物馆
由于珠江流域开发程度较低,自先秦到清代都有亚洲象分布,根据考古证据也能发现,仅广西就有10多处亚洲象化石出土[9],这充分说明了该流域曾经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之后亚洲象的分布变迁经历了自东向西逐步退缩的过程,最终在晚清时期退出了珠江流域,退至云贵高原,这里也是我国境内目前亚洲象的唯一分布区。
在西双版纳拍摄到的亚洲象 © 李理 / WWF-China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的亚洲象大部分都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我国还陆续增设了沧源南滚河、思茅莱阳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糯扎渡、盈江铜壁关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至今,我国已在亚洲象分布区或潜在分布区建立了11处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亚洲象自然保护地网络。还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殖及救护中心、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等。
在西双版纳拍摄到的亚洲象 © Isaac Eckert / iNaturalist
也正因为保育与管理力度的加强,以及我国自1998年开始收枪禁猎、加大打击非法猎杀野生动物犯罪等一系列相关措施和政策的落实,我国境内亚洲象的数量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50头上升至如今的300头左右。
大象“离家出走”的潜在因素有哪些?
➥ 野生象数量明显增长,但一半以上都在保护区外
首先来看,我国野生象保育工作的成效显著,大象数量比过去增长了一倍。但由于过去对亚洲象的习性与活动规律了解不充分,一些基础设施工程割裂了原有连片的栖息地,因此栖息地的破碎化也就意味着大象会在孤岛状雨林间游走穿梭,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几率[12]。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于2018年组织开展的全省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结果显示,62.4%的亚洲象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外,22.9%生活在保护区内,14.7%生活在保护区边缘地带。
在西双版纳拍摄到的亚洲象 © Zhao Chaoyue / iNaturalist
➥ 林下禾本科植物减少,大象外出寻找食物
在我国对当地热带雨林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据澎湃新闻报道,西双版纳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7.02%,比1958年建区时提高了10%至15%。就连自然保护区外的栖息地也保持着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天然林面积占到了大部分[10]。
但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宏新教授团队在去年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从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导致野芭蕉、粽叶芦等亚洲象的主要食物逐步减少,这些保护良好的天然森林却成为亚洲象的欠佳栖息地[11]。
西双版纳的雨林 © 李理 / WWF-China
➥ 人象空间高度重叠,大象对人的畏惧程度明显降低
近二十年来,云南野生象分布区内人口增长,许多天然林变为村寨和公路等人工用地。同时保护区外大量轮歇地被开垦种植成橡胶、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迫使走出保护区的亚洲象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取食。人象生活空间也因此变得高度重叠,冲突事件剧增[12]。
在我国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亚洲象对人的畏惧程度明显降低,当地居民在大象前只能被动躲避和退让,久而久之大象形成了主动攻击人类和随意采食、破坏农作物的习惯。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北迁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 大象愈发青睐人类种植的农作物
亚洲象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它们变得越来越倾向于采食当地居民种植的农作物,这些作物通常具备糖分高、营养好、集中连片、易于采食等特点。
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倾向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大限度地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进食,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且量大,亚洲象不必通过大范围的活动就能获得足够且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使得亚洲象变得更加依赖人类活动[11]。
几头野生亚洲象在破坏庄稼(图源自勐海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 气候变化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亚洲象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随着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著,它们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象往的生活,不是只有树变多
亚洲象“离家出走”的因素是多元的,此次象群北迁让我们更加关注并思考如何科学地管理我们目前保护的森林,使之成为容纳各种野生动物、造福人类的良好栖息地。
迄今,全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植树造林项目来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提高森林蓄积量,例如“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效地保护了剩余的天然林资源,防止其进一步退化,同时发挥了森林保持水土、释放氧气等显性效益。
西双版纳雨林深处 © 李理 / WWF-China
虽然植树是非常关键且基础的一步,但是纯粹的树木覆盖并不意味着合适的栖息地,不同的动物喜欢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食物链情况选择不同的植被。
因此,对于亚洲象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也不能只是就木论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源于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关注并构建完整营养级的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维度,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西双版纳拍摄到的亚洲象 © 李理 / WWF-China
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有其独特需求。掌握它们习性,分析其栖息地现状和适宜性,针对性地实施分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栖息地的潜在价值。
针对森林密闭度过高、林下可采食植物减少的栖息地区域,可采取人工手段促进天然更新工作。如疏伐部分亚健康的非重点保护乔木和灌木,保留较大树木,对于坡度小于30°天然次生林等进行改造,控制森林郁闭度,为芭蕉科、棕榈科等亚洲象喜食的草本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野生芭蕉林 © WWF-China
此外,食物中得到的盐分远远不能满足亚洲象庞大躯体对无机养分的需要,因此它们常会在溪流边、森林下含有盐及其他矿物质的泥塘(俗称硝塘)采食无机养分。为此,选择靠近水源或地下水丰富的区域挖掘、构建人工硝塘试点也是栖息地修复工作中的关键之一。
进行硝塘的构建 © WWF-China
同时,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是一项长效性工程。随着栖息地植物植被生长,需要做好定期清理工作,尤其是对适应能力强、生长繁育迅速的外来侵略物种的监测与清理。若入侵面积小时,可采用砍伐、挖掘等物理方式进行清理。入侵面积大时采用林下植被烧除的方式进行清除。
人与象和谐共存,不只是双赢
近些年来人象冲突问题愈演愈烈,据统计,2013至2019年间,云南野生象共计造成直接财产损失约2.1亿元,平均每年财产损失约3000万元[12]。
但这仅仅是直接的财产损失,由于亚洲象会经常出现在农田农地活动,践踏导致人们复垦、复耕成本增加。此外,为保证人身安全,不仅生产劳作时需额外投入劳力警戒放哨,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秩序还被打乱,造成严重心理压力和巨大安全隐患,以及为维持公共安全而产生的高额费用[12]。
6月6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因此呢,努力缓解人象冲突问题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能够保障人与大象的和谐共存关系,还能规避大量不必要的损失。但保护好亚洲象及栖息地的收益远不止于此。
大象的存在,不仅有助于林下的草本植物和灌木等低矮植物可以沐浴到阳光、茁壮成长,还为其他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存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西双版纳拍摄到的亚洲象 © 李理 / WWF-China
亚洲象常被誉为“雨林工程师”,这是因为它们在雨林中移动与穿行时会推倒一些高大的植物,从而开辟新的道路、平衡树木高度、增加林隙空间。
大象的粪便不仅可以滋养土壤,吞下的种子也能被有效散播,并间接为许多食草动物、无脊椎动物、藻类、真菌等提供益处。而且种子在经过大象消化道后,很大程度地提升了萌发和存活能力,帮助维持雨林的异质性。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亚洲象粪便 © 刘光裕 / iNaturalist
1980年代,WWF启动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项目。这是云南省首开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先河。之后陆续进行了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调查、架设围栏、建立人为引导亚洲象的食物源基地等多种缓解人象冲突的措施。
自2016年中期以来,为了保护当地的雨林和亚洲象,WWF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保护亚洲象和缓解“人象冲突”提供帮助。2017年至2018年,我们支持当地伙伴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亚洲象栖息地恢复(廊道建设)、人象冲突等现状,收集部分少数民族自然保护的相关传统知识,分析当地保护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为项目的扎实推进提供研究支撑。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植被修复和硝塘建设
此外在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印度等其他亚洲象分布国,WWF也一直深入开展保育工作,包括缓解当地居民与大象的冲突、通过GPS追踪来识别大象活动范围、恢复栖息地、打击盗猎与非法贸易、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帮助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等等。
现在北迁象群已顺利跨过元江南下,平安回归适宜栖息地,这是一个重大阶段性成果。未来我们如何更好的建设亚洲象的家园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哟~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