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发现沙漠里的地鸦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2/7/21 10:48:17

全世界现存的地鸦有4种, 里海地鸦(Podoces panderi)和波斯地鸦(Podoces pleskei)主要见于中亚的偏西地区, 分布在中国是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和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而里海地鸦有一个伊犁亚种(Podoces panderi ilensis ),也可能分布至新疆西部。这四种地鸦都居留于戈壁荒漠之中,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 也采食植物种子,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特殊作用。

沙漠精灵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在2021年2月颁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鸟种,国外也称之为新疆地鸦,分布区仅局限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种”和“全球狭布鸟种”,已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黑尾地鸦是内陆干旱地区物种, 分布区域比其他几种地鸦更偏北和偏东,扩散的范围更大(据说在辽宁曾经发现化石),国内分布于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及甘肃北部、新疆北部、青海东北部至天山北部及南部荒漠山麓地带、青海东北部柴达木及准噶尔盆地。虽然黑尾地鸦的分布范围较广,但种群密度甚低,已被列为近危物种。

图片

四种地鸦的头部特征,依次为波斯地鸦、里海地鸦、白尾地鸦、黑尾地鸦(马鸣等摄)

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的发现

19世纪下半叶,列强瓜分世界,纷纷潜入中亚,一名受命在我国新疆地区收集情报的英国军事间谍毕度费(John Biddulph)上校,在新疆巴楚地区以北低矮的灌丛中,发现了一群形似松鸦而尾部呈白色的奇异鸟类。毕度费上校是一个鸟类采集爱好者,他捕杀了这群鸟中的几只,并将其制成了标本(正模和副模标本)。1874年,印度业余鸟类专家、著名政治家休默(Alan Hume)在仔细研究了标本后,将毕度费发现的这种鸟归于地鸦类,并将其命名为“毕度费地鸦”。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深入研究白尾地鸦。

黑尾地鸦的发现更早一些。安德森在新疆野外探险时,在新疆莎车,距离巴楚不到20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没见过的鸟类,并成功的抓捕到一些个体,后带到印度,经休默研究鉴定为地鸦,1871年命名为安德森地鸦。

休默一生发现并且命名了很多中国鸟类,除了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还包括褐背拟地鸦(1871)、褐胁雀鹛(1874)、棕背雪雀(1876)、藏黄雀(1872)、沙白喉林莺(1873)、休氏白喉林莺(1878)、灰头鹦鹉(1874)、大金丝燕(1878)、细嘴短趾百灵(1873)、纵纹角鴞(1873)、黑颈长尾雉(1881)等鸟类,为鸟类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白尾地鸦(马鸣 摄)

两种地鸦的生物特征与种群数量

我国的两种地鸦,虽然同属于鸟纲、雀形目、鸦科、地鸦属,但都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二者的大小和羽色也比较接近,但是其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均有所不同,生物学特征也有较大区别。两者一些特征的对比见下表。

表 白尾地鸦与黑尾地鸦的比较

白尾地鸦
黑尾地鸦
地理分布
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至罗布泊周边地带,海拔900~1300米,有柽柳和胡杨生长的一个环形范围。
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及甘肃北部、新疆北部、青海东北部至天山北部及南部荒漠、山麓地带、青海东北部柴达木及新疆准噶尔盆地。海拔0~3400米。
食物
金龟子、漠王甲、象甲、伪步行虫、金针虫等,繁殖季节以鞘翅目的昆虫为主,也食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苇叶、双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胃检还发现马粪、玉米及甲虫,属于杂食性鸟类。
蝗虫、沙蜥、麻蜥、食植物碎片、种子和汽车在公路上抛散的麦粒或玉米粒等。
栖息地
新疆南部松软沙漠中植物稀疏的地区,特别是沙漠腹地及沙漠绿洲边缘,多营巢于红柳灌丛、小胡杨树上。
湖盆洼地、荒漠丘陵、山前冲积平原、盐碱滩、砾石隔壁、山地荒漠草原、沙漠绿洲的边缘及植被稀疏的弃耕地。
种群数量
不足1万只
5万只左右

白尾地鸦的嘴峰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非常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蹠长而强健,善于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族称其为“克里尧丐”,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白尾地鸦栖居荒漠灌丛及多灌木的沙质荒野。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栖于灌丛。遇见人时,能发出“嘀—、嘀—、嘀—”的鸣叫。其属于小型鸦类,体长29厘米,通体沙褐色,前额、头顶至后颈为黑色,泛金属蓝辉色。上体大部分羽毛为淡沙棕色,翅上泛浅桃红色,整体外形美观大方,因此当地百姓称为其“沙鹊”。

黑尾地鸦通体呈沙褐色,腹部色泽较淡。头顶至后颈部位的颜色为黑色,并且泛有金属紫蓝辉色。飞羽及尾羽颜色为黑色,亦有金属光泽。嘴部和腿部的颜色也呈黑色。展翅飞行时,可见其翅上有白色的大斑。黑尾地鸦雌雄两性羽色非常相似。前额、头顶至后颈部分呈泛有金属紫蓝辉色的黑色。眼先呈淡棕白色,眼周、耳羽及头侧部位的颜色为乳黄色。肩部、腰部、背部和尾上部分的覆羽颜色为淡棕色至沙棕色。两翅部位的覆羽颜色较重,呈褐色。初级飞羽近端颜色呈黑色或者黑褐色,基部颜色为白色,飞行时可见白色大斑。次级飞羽颜色呈具有金属蓝色光泽的黑色。尾羽颜色为黑色。喉部、胸部、腹部及腿部的覆羽颜色呈沙棕色,尾下部覆羽颜色呈淡沙棕色。

新疆地鸦分布现状

自1986年起,以马鸣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便开始对白尾地鸦开展野外实地考察。经过近40年的积累,目前,考察人员已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白尾地鸦的数量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统计和估算,其结果令人震惊。目前,白尾地鸦的总量不超过7000只,处于濒危状态。1994 年,白尾地鸦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种”,2001 年被编入“亚洲鸟类红皮书”,2021年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二级)。

塔克拉玛干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适合白尾地鸦生存的地方必须有少量的植被,因此,它的栖息地范围并不大。同时,白尾地鸦多为单独活动,不爱集群生存,而塔克拉玛干的生存条件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种群。白尾地鸦在上个世纪初的数量还比较可观,在早期西方探险家的考察报告中,白尾地鸦被描述为“常常可以看到”的鸟类。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来中国考察白尾地鸦时,便发现其数量已经开始减少,“常常见不到了”。

据 2001~2021 年实地调查, 黑尾地鸦几乎分布到新疆 40% 的县区, 如皮山、叶城、莎车、喀什、巴楚、于田、民丰、且末、若羌、阿瓦提、阿克苏、温宿、库车、拜城、库尔勒、和硕、精河、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克拉玛依、和布克赛尔、福海、富蕴、青河、托克逊、鄯善、哈密、巴里坤、伊吾等。海拔 0~ 3 400 m, 变化幅度比白尾地鸦大。根据栖息地适宜比例与新疆总面积的乘积, 其分布面积约 6.4×10 5 km2。根据我们 2004 年的路线调查,种群密度为 5~8只/100 km 2 , 种群数量约在5万只左右。黑尾地鸦是内陆干旱地区的特有物种。虽然其分布范围较广,但种群密度甚低,已经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并被列为近危物种, 2021年被纳入中国重点保护物种名录(二级),需加强对黑尾地鸦的保护。

图片

联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马鸣 摄)

关于地鸦的一些传说

1978 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发掘出了地鸦的胫跗骨化石。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的一块地鸦化石,说明中国可能就是地鸦的发源地。同时反映出,地鸦在过去的生活区域远比现在大得多,只是由于环境的不断改变才导致其生境的缩小。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讲的都是关于鸦类的故事。可以说,我们对鸦类的态度充满了矛盾的心理。喜鹊叫意味着有喜事来临,但同属鸦类,乌鸦叫则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恰恰相反,在国外乌鸦的声誉却很不错,在不少国家受到礼遇。俄罗斯人把乌鸦看成是“一道点缀风景的鸟”,缅甸把它看作是象征国家和人民的鸟,不丹王国认为它是一种吉祥鸟。在欧洲,人们还把渡鸦比作战死于沙场的英雄,具有悲壮的传奇色彩。

乌鸦是很聪明的动物。鸦类通过定位和记忆(而不是通过嗅觉或随机碰运气)找回埋藏食物的本领显然是其他许多动物望尘莫及的。2004 年,我们在野外考察中首次记录到了白尾地鸦的储食行为:研究人员把掰碎的馕丢弃在路边,机警的白尾地鸦很快就发现并开始搬运这些食物。最令研究人员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它们似乎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把食物运走和埋藏起来,在最短的时间里清理完现场,不给其他动物和风沙留下太多的机会。

那么,在狂风肆虐又变幻莫测的茫茫沙海中,白尾地鸦又是如何找到自己储藏的食物的呢?有实验表明,鸟类不能像兽类那样通过嗅觉找回食物,更不能像食肉动物那样撒尿来标记埋藏地。似乎唯一可用的就剩下视觉定位了,然而在茫茫沙漠中,可用作地标的固定物实在太少了,视觉定位能管用吗?在流动的沙丘中随机搜索无疑是大海捞针啊。目前,关于鸟类储存食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实际上,只有少数鸟类具有储存食物的行为,如鹰隼类、猫头鹰、啄木鸟、鸦类、伯劳和山雀等。储存食物被认为是动物高级的觅食策略,它意味着鸟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食物可获得性的能力。如果环境中的食物受到限制,如食物缺乏、所采食的生物生长周期变化、气候变化和休眠等,储食鸟类可以利用储备食物度过艰难时期,而非储食鸟类就可能被迫流浪、迁徙,甚至挨饿而死亡。

有时候,鸟类埋藏的食物日后并非都能食用,如果埋藏的是虫卵、蛹、植物种子或果实,一旦时机成熟时,这些“食物”就有可能发育为新的生命,白尾地鸦也因此成为其他物种的传播者或播种者,功莫大焉。

图片

黑尾地鸦奔跑如飞(谷连福 摄)

中国地鸦的保护管理

在中国,乌鸦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都很讨厌它们。当然人们把它们视作不祥之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在有些国家它们还受到居民的宠爱。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乌鸦可以大摇大摆漫步街头,人和车不会伤害它们。在缅甸,人们把乌鸦视为“无冕之王”,爱护有加。作为生活在沙漠中唯一的鸟类,白尾地鸦对于风沙、干旱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在沙漠中,白尾地鸦如何不喝水而能够维持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作为体形较小的鸟类,白尾地鸦如何抵抗风沙的袭击?鸟类大多喜潮湿阴凉,塔克拉玛干夏季的地面温度平均为70℃,白尾地鸦为何能够抗高温?这些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未解之谜。而这些问题,在仿生学、生物工程等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去进行认真地研究。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自身宝贵的生物学价值。白尾地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种,它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是新疆唯一特有的鸟类。

近几十年, 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石油基地扩张、城市在膨胀、有机农药的使用、过度放牧、地区人口政策与移民等活动,直接或间接破坏了新疆地鸦和其它生物的栖息地,导致其数量不断减少(马鸣等,2004)。

其次,对鸦类的捕杀,是造成新疆地鸦减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发现,一些石油工程队大规模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沙漠中荒无人烟,又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工人们常常以捕鸟取乐。特别是在闲暇季节,一些外来民工由于收入微薄,为补充营养,也常常捕杀鸟类作为食物。还有一些迷信的人们认为地鸦的肉几乎能“包治百病”,包括胃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症、皮肤病、老年病等。

此外,还有天敌的威胁。由于沙漠腹地出现了一些石油营地,相应地吸引了一些猛禽,如鹞、鹰、隼、狐狸等等。地鸦飞行能力较差,奔跑速度又不如鹰、隼等猛禽,沙漠平坦的地貌又使得地鸦易于被发现,因此无法逃脱天敌的捕杀。而狐狸则是地鸦巢、卵、幼雏的重要天敌。

针对这严峻形势,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希望能唤起保护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注意, 以加强对新疆地鸦的研究与保护的力度。

①立即停止破坏栖息地的活动, 保护好新疆地鸦的现有种群, 防止栖息地破碎和退化。

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尤其是对当地群众进行宣教, 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 共同开展保护与研究工作。

③加强基础性调查、研究、监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结合环境和栖息地调查研究, 开展理化方面定量科学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争取国家主管部门和国际环保、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 了解信息资料, 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际合作, 共同保护白尾地鸦及其生活环境。

图片

沙漠里的地鸦(马鸣 摄)

来源:

马鸣 王述潮 赵序茅:中国科学院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145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