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共有19个亚种。体型纤小,全长10.8-13.1厘米,翅长5.2-6.0厘米,尾长6.0-7.8厘米。该鸟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该物种是罗马尼亚的国鸟。
(苏州绿绣眼 摄于2020年9月10日)
形态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在山雀中体形较小,躯体圆润,尾巴相对地较长,能占到总长度的一半,嘴短而粗;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头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幼鸟头顶及上背呈葡萄褐色,头部纵纹亦较淡;喉、胸和上腹呈锈色,下腹黄灰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
栖息环境
银喉长尾山雀是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生活习性
迁徙:
银喉长尾山雀在温带和地中海地区为留鸟,部分冬季游荡。
活动:
银喉长尾山雀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有时还像鹟类一样,掠食空中飞行的昆虫。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繁殖期成对活动;冬夜成群栖息、蜷缩在一起,以减小热量散失。长尾山雀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有研究者观察发现,在银喉长尾山雀营巢期间,若沼泽山雀飞到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长尾山雀会即行撵啄。
食性: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虫,也有少许植物。
鸣声:
银喉长尾山雀叫声细弱短促,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时为单纯“Jing-jing……”,常连续多次很少变化。银喉长尾山雀鸣肌的突出特点是喉鸣肌不发达,气管壁较薄,肌肉都比较细弱。
繁殖方式
在中国东北地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营巢繁殖;在中国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在3-4月间营巢繁殖。此时雌雄鸟共同衔取筑巢材料,并不断地鸣叫,特别是雄鸟叫的更甚。巢常置于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呈粉红白或纯白色,具红褐色斑点。
卵产完后,由雌鸟单独坐巢孵卵。此时雌鸟很少呜叫,而雄鸟则常飞到鸟巢附近鸣叫,雌鸟闻声而出,偕同雄鸟飞去取食,然后再伴随返回,待雌鸟入巢后,雄鸟再离去。卵经13天孵化出雏。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呈粉红色,两眼紧闭。雌雄鸟均担任育雏工作,育雏期为15天。雏鸟离巢后,先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习飞多次后才随同亲鸟飞离巢区。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银喉长尾山雀在夏秋季完全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春季和冬季食物中动物和植物的比为48∶52;生活在松林里的银喉长尾山雀大多数以松毛虫为食;对农业、林业有益。
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常见、可人工饲养的雀形目鸟类,银喉长尾山雀也参与了不少的科学研究:如1984年5月江苏省东南部沿海地区5.8级地震期间,对在上海距震中135公里处笼饲的五种雀形目鸟类异常反应的观察记录显示,在阴雨天气、无特殊异常的安静室内,地震银喉长尾山雀反应现象略多,在震前一日即呈现一定程度的厌食及呆钝,反应程度为中等强度,地震前在笼内不停跳跃但无飞撞;1997年对包含银喉长尾山雀在内的六种鸣禽鸣肌的比较解剖实验研究结果,则通过找到起止点和发达程度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鸟类鸣肌形态结构对鸣叫的影响。
观赏价值:
银喉长尾山雀,北京人用于笼养的叫它“子子猫儿”或“吇吇猫”,形亦同于俗称“红子”的沼泽山雀,体小而轻捷,白多黑少,羽毛松而不紧,茸茸一团,颇似雏猫,故以猫名,喜静而不喜动,憨态可掬,只是不易久养(即不适应人工饲养,久则易死)。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