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再生”征选结果公布|5 个有关记忆、家乡与未来的故事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4/7/5 12:20:27

进入夏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极端天气事件已经频频发生——北京大风、广西暴雨、河南干旱......气候危机似乎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新闻概念,而正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这一新的共同处境,危机中还能看到哪些解法?

在高温到来之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单读 共同发起的气候行动者 2024——“再生”创作征选正式启动,向关心气候变化与能源议题,并具有创作潜力的创作者开放报名。两个月征选期中,我们共收到113 份有效报名材料,其中非虚构类 34 份漫画/绘本类 27 份虚构类 52 份,许多提案都展现出了创作者的专业度与创意性。

经过WWF和 单读的初步筛选后,有 19创作提案进入终选。最后,经由五位创作导师的打分和现场评议,基于提案与可再生能源议题的契合度,选题立意、独特性、内涵丰富度,创作可行性及过往作品成熟度四个维度,选出了 2024 年度的“再生”创作者:孙纪元(非虚构)、七月(漫画)、张立&佳末(漫画)、秦言(虚构)和张颖(虚构)

五组“再生”创作者将获得2.5 万元(税前)/组的创作鼓励金,并在创作期间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参观学习、创作者论坛等相关实践活动,作品完成后将通过「单读」公众号发表,计划从 11 月开始与大家陆续见面。除此之外,他们的作品还有机会被选送到第 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展示

以下是气候行动者 2024——“再生”创作征选的终选名单⬇️

🌍

孙纪元

策展人,研究者,摄影师。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体系和视觉文化系,并于 2020 年在英国南安普顿获得了英国皇家帆船协会 RYA 日间船长证书。长期专注于探索与海洋、季风和巨石相关联的感知、记忆和社区文化,通过将海洋视为冲突和介入的实践场域,正在发展一种基于“海洋亚洲概念”的非西方海洋认识论话语。

2022 年,与陈柏麒一同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共同策划了以九场公共活动为主体的策动项目“寻找海洋亚洲”;2023 年,协助开展了由艺术家何锐安和策展人陈玺安发起的研究项目“线路与路线:编织一段大江尽头的纺工历史”,该项目得到了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支持。此外,还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 Meddle Melody 策展夏令营,和第三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

创作阐释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主要布局的海域,往往远离繁忙的重要港口与航线。这些欠发达海域的渔村居民,在风电产业来临之前,只能依靠传统的渔业和盐业维生,而借助太阳能和风能晒卤成盐的晒盐业,正是人类最古老的几种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之一。

中国目前海上风电的发展,也重新利用起传统晒盐业的浅滩海域和堤坝,以“盐光互补”的方式,与海洋牧场等形式在同一海洋空间内进行融合,实现单位空间内对自然能源最大效率的使用。本次创作计划关注中国近岸海洋社区中的能源基础设施的历史与再生,以及与这些能源基础设施相关联的社区中的记忆与情动。创作的最终呈现,将是一篇融合视觉材料、摄影、实地采访的非虚构写作。

获选理由

关注海岸能源基础建设如何“再生”,从扎实的资料研究及实地探访中,探究可再生能源产业对于相关联社区的具体影响。提案主题契合度高,作者丰富的叙述技巧及过往经验,能够支撑起作品的呈现,同时加入策展人的视野,能够使作品的呈现更加立体。

七月

1988 年出生于山西晴岚。父亲下岗后经营书店,母亲是语文教师。伴随农产品往返于乡镇与城市之间,在黄土地度过童年与少年时光。

2008 年组建插图工作室,见证过纸媒的辉煌与消退;2022 年参与组建地上制作小组,策划《地上的人》图画故事集。现居北京,从事美术类工作。

创作阐释

我来自山西的最南端,和大家所想象的不同,山西并不是每一寸土地下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与煤矿大都集中在山西中部与北部。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区有过短暂的与周围地区天差地别的繁荣,繁荣的背后不仅是人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还伴随着无数发生在片刻繁华下,人与人之间残酷的争斗。这些故事随人的迁徙游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

中条山脉的隆起和来自太平洋暖湿的东南季风使我的故乡拥有了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陆续修建的风车伴随着父辈的生老病死,耸立在一个个山脊。我回顾自己以往的创作,风车这个元素一直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在潜意识中,我已经把它当作故乡背景的一部分,我意识到在我处理土地和人的问题时,能源问题也一直隐藏在这些思考中。

从具体的家庭出发更容易让我们与这些议题产生联系,进而从关注转变为具体的行动。我打算选取家庭史的某些章节展开叙述。一方面是由于回顾过往的记录和思考,发现气候、能源问题一直隐藏在我童年生活的背景中;另一方面使用“家庭”这个概念是想通过作为个体的家庭成员和整个家庭的关系,与作为社会的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相呼应。

获选理由

以早年生活在煤矿产业地区的生活经历为创作背景,能够非常具体地刻画出在产业变迁中,被资源选择又抛弃的人的清晰画像。作者对于组织漫画语言有相当功力,选题的切入点与文字配合敏感度也很高,同时以家庭史的形式叙述,具有很高的真实度及可行性。

张立

影像艺术家,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博士在读。

创作多以动态影像和摄影的方式,同时参与活动策划与写作。作品曾于中国美术馆、法国莱茵宫斯特拉斯堡展览,内容关注个体间关系与现代身份的构建,围绕地方历史、气候环境、民俗地理等多层展开深入,融汇中国传统经典与山水文化,旨在营造一种综合的美学感知体验。

佳末

独立漫画作者。本科动画毕业,参与过二维大电影原画、广告分镜、科幻场景概设;任职过大文娱高级创意设计师、游戏 IP 中台动画导演、分镜和过场演出等职,其余时间与朋友策划创作《地上的人》图画故事集。创作记录过去与当下,深入个体无法言说的内心愿望,叙述环境变迁里个体或赤裸或温柔或严峻的生存状态,探索个人漫画与文学结合的道路。

创作阐释

我们在去年沿着祁连山脉的旅行中,途径了一个荒芜的废墟城市。西北的黄土掩盖着上世纪中叶集体主义风格的建筑,有几十栋老式居民楼,还能依稀辨认出广场、影剧院和大食堂存在的痕迹。在与当地人交流后我们了解到,这里曾经作为研制核武器的城镇的配套城,在丧失它原有的功能后,被彻底荒废。

出城去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看见满山的风力发电机,和一座极具未来感的熔岩塔式光热电站。这里是当地人进出城的必经之地,他们的祖辈大多经历过核能开发,如今他们的生活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变化着,故事正在发生。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探访祁连山沿线的荒城及周边地理环境,收集当地口述史,拍摄纪实摄影,围绕当地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带来的改变,以摄影与漫画结合的形式,参照公路电影的结构,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构建基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学地理景观,将当地人与再生能源的生活图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

获选理由

作品尝试以漫画和摄影作品结合的形式,呈现出一个迷幻的废墟之城,曾经如何因资源聚集所建,又因资源耗竭而荒废。摄影作品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风沙的侵蚀、旧日的痕迹,以及废墟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漫画则能够从更具体的视角展开想象,将过去与现在的故事串联起来。两位作者具有很高的专业度,过往作品也展现出表现力及叙事经验,只要作品切入点准确,能够被想象将是一部特别的作品。

秦言

数据科学家、业余作家。曾就读于工科学校理科专业的文科爱好者。2012 年曾赴中国各地完成 PM2.5 污染前瞻调查,于湖南卫视《岳麓实践论》 PM2.5 专题节目介绍调查结果。近年在经历山火、极端高温、飓风频发等极端天候后,深感环境保护与再生能源普及的紧迫性,并逐渐将气候变化、人与自然等主题加入写作之中。现住所用电完全来自可再生能源。

创作阐释

这几年,我移居到洛杉矶,在享受夏季凉爽的气温、见识夜间的海雾、观察近海成群的海豚和鲸鱼的同时,也经受了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候紊乱。

这一切都与加利福尼亚洋流有关,借此机会,我对洋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洋流对气候及生态的影响明显,而全球变暖又会反而影响洋流流速;潮汐能、洋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可再生能源中,更储藏着足以支持人类全部能源需求的巨大潜力。也存在困难之处,由于洋流系统复杂、采样困难,人类对洋流的认识尚不完善,洋流蕴藏的巨量可再生能源,也因为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归属权争议等原因,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利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作品选择引入一个人类熟悉又不亲密的物种——熊,在一场太平洋环流大幅减弱的虚构危机中出场,用超越人类认知的智慧挽救洋流、挽救气候。希望能借助这个熊与洋流的虚构故事,提高人们对海洋保护、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物种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促进对洋流的保护与利用。

获选理由

作者以去人类中心的新颖视角,将扎实的实地调研与田野基础引入虚构写作,且相关经验与知识储备丰厚,过往文字作品完成度也很高,拥有较强的语言控制能力,相信能够支撑起这一提案构想的作品。

张颖

1997 年出生于浙江的海边渔村,与世界各地的海水打过照面,毕业于南非 AFDA 电影学院导演及编剧系,现任职于 Lens。善于感知空间及其中的温柔流动,曾作为 DJ 通过音乐分享这类感受,使用艺名 Lanchield,在南非开普敦创办 nudoodle noodles(乱画面条)电子音乐互动式派对。以调研为工作方法,参与《航拍中国 4》、GreenLens 等人文自然相关项目的制作;虚构创作多为末日题材,探讨可见的破坏。影片《清洁 Cleansing》入围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实验单元,并参与艺术厦门“房间里的大象”展映。

创作阐释

我选择围绕风能进行虚构剧本创作的原因很简单,我的家乡在浙江台州温岭沿海的石塘镇,当有台风来临,石塘海边就会激起三层楼高的浪,码头边的住户们都会用木板条和钉子把窗户钉上。好几年后,沿海伫立了一片洁白的风能发电机,它们简洁的几何形、阵列带来的仪式感、不紧不慢的转动节奏,和走在现代化道路前列的浙江渔村相得益彰。

我好奇台风对这些风机的影响,毕竟这些叶片在远处看来是比较单薄的。也希望能够一同介绍“蓝眼泪”现象,也就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数量增多的夜光藻。“蓝眼泪”没有眼睛,但清晰地认知到气候变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将它们作为景观前去看的人们,夜晚的海边甚至挤满了人。我想通过创作将这种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对比链接起来,将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介绍给更多人。

获选理由

作者选择以自身熟悉的家乡建起风力发电站的历程为背景,且早在提案成型之前,已经做了大量调研,过往创作类型也未局限于文字,具有多样视野。提案以一个海上风电公司的基层员工视角开展,能够更为清晰具体地展开风电产业的运作细节,同时,以“蓝眼泪”现象为切入点,具有较强的画面感。

感谢 2024 年度“再生”导师们对征选计划的大力支持

阅读 34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