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辽宁辽河口湿地绿色发展之路愈加宽广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萌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4/11/19 16:40:30

一片枯黄中,一抹红显得那么耀眼。

看,丹顶鹤!头上那顶“小红帽”让人一眼就辨认出它们的身份。加快脚步,再拉近些距离,成群集结的壮观场面呈现在眼前。它们昂着细长的颈,或惬意梳理羽毛,或优雅踱步,姿态万千。

丹顶鹤

这是位于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野化基地,多年来,通过自然繁育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方式,基地丹顶鹤数量实现稳步增长。

盘锦素有“九河下梢”之称,辽河水系向南注入渤海,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成为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斑海豹重要产仔地。

近年来,依托丰富、独特的湿地资源,盘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辽河口湿地愈加生机盎然,绿色发展之路愈加宽广。

修复,守住生态家底

金秋时节,来到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著名的红海滩因海水倒灌颜色稍显暗淡,但景象依然震撼。

织就这片红海滩的是一棵棵翅碱蓬草,是一种可以在盐碱土质上存活的特有植被,也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作为湿地先锋植物,经过它改良过的滩涂,才能生长出芦苇、菖蒲。

曾经一段时间,受自然环境变化等影响,湿地内翅碱蓬面积逐年减少,部分区域植被退化形成裸滩,风光无限的湿地留下了一块块“伤疤”。

为抚平生态“伤疤”、守住生态“家底”,近年来,盘锦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位于渤海辽东湾顶端、辽河入海口的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乡附近海域,启动红海滩湿地修复项目,持续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

对于翅碱蓬退化严重区域,采取人工种植方式,以加快恢复滨海湿地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共种植补植翅碱蓬面积96公顷,达到预期效果。目前,红海滩风景廊道翅碱蓬总体长势良好,独具特色的壮美景观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开展翅碱蓬种植工程只是修复项目的一项主要内容,该项目还包括底栖生物种群恢复工程、潮沟清淤疏浚工程。

成群的东方白鹳集结辽河口湿地

红海滩湿地是多种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弹涂鱼和沙蚕是鸟类主要食物来源。项目共增殖放流沙蚕185万尾、投放弹涂鱼4.5万只,大幅提高增殖区沙蚕和弹涂鱼密度,为鸟类觅食提供了充足的来源,也为湿地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疏浚11.739公里潮汐沟,使潮水漫灌翅碱蓬滩涂次数增加,有效维护区域内湿地生物多样性。

除了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湿地修复工程,近年来,盘锦市还在辽河口湿地连续10年实施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生态补水3.5亿立方米以上,修复滨海湿地6878公顷、清淤疏浚供水渠系168.23公里。其中,实施“退养还湿”工程,恢复湿地面积5727公顷、自然海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保护,壮大珍稀物种种群

湿地生态持续向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丹顶鹤、黑嘴鸥和西太平洋斑海豹是盘锦“三宝”,它们成了良好湿地生态“第一受益人”,野生种群进一步壮大。

辽河口海域盛产梭鱼,渔业资源丰富,每年会吸引数百只斑海豹来此栖息、觅食。眼下,随着气温降低,它们已经陆续洄游至辽河口保护区三道沟海域一带,晒着日光浴,享受着梭鱼的美味。

近几年观测统计,斑海豹在辽河口保护区内的数量逐年递增,2021年181只、2022年253只、2023年302只、2024年393只。

而在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附近,幼鹤暂养场的幼鹤正在进行飞行训练。

“鹤爸爸”赵仕伟打开笼舍大门,一只只丹顶鹤紧随其后,鸣叫着,而后振翅高飞,翱翔于天际,成为辽河口湿地一道别样风景。

作为丹顶鹤自然繁殖和越冬的重要区域,盘锦自1990年开展丹顶鹤人工繁育工作。那时,赵仕伟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盘锦赵圈河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工繁育丹顶鹤自此成为他的重要工作。

2012年,盘锦建立了辽宁省丹顶鹤种源繁育基地,着眼推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壮大和物种保护工作。先后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以及自然繁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异巢并卵等方式,开展试验研究,逐步提高丹顶鹤人工繁育成活率,目前已达90%以上。

“在盘锦,丹顶鹤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开始孵卵,自然情况下,每年1巢,每巢两枚卵,整个孵化过程需31天至33天。我们利用鸟类的补卵习性,第一巢由亲鸟完成前15天至18天抱孵工作,之后将卵取走进行人工孵化。在12天至16天后,丹顶鹤会产下第二巢卵。通过这种方式繁育数量得到大幅提升。”赵仕伟介绍,2016年以来,人工繁育丹顶鹤442只、野化放归243只,调查监测到野外筑巢、孵化的丹顶鹤22对,成活雏鹤24只。

人工繁育技术不断成熟,为建立丹顶鹤不迁徙种群和野外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

退潮了,纵横交错的潮沟中,不时有黑头白身的飞鸟停驻。这里是辽河口湿地南小河区域,是濒危鸟种黑嘴鸥的重要种群繁殖地。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嘴鸥观测到的数量仅2000余只,盘锦黑嘴鸥种群数量有1200只。近年来,通过建设人工繁殖岛、恢复滨海湿地功能等,为黑嘴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栖息的家园。目前,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2年1200只增至2023年11357只,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盘锦首次发现中国罕见鸟类赤颈鸊鷉

发展,探索湿地产业路

每逢金秋时节,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就会迎来游览高峰,红滩、归鸟、稻香,各处皆是风景。近年来,盘锦市以湿地为品牌,探索出一条湿地产业之路。

在辽河口湿地周边,“水鸟友好型”稻渔养殖试验田迎来收获时节。穿上胶鞋、戴上手套、拿起镰刀,记者与工人们一同割水稻、打捆,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稍远处,稻谷的香气吸引来几只飞鸟,它们正停歇在已收割完的稻田,捡食掉落的稻粒。

这片试验田是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联合相关企业,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的“稻渔共养”农田耕作技术试点项目。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实现水稻稳产的同时,实现迁徙水鸟保护与保护区周边农户经济改善双赢。目前,该种养模式已推广至黑龙江、吉林、甘肃等10多个省份,带动蟹农1万余户致富。

如今,盘锦已成为全国湿地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来到辽河口湿地,春季观鸟赏花,夏季畅享湿地风光,秋季观红滩绿苇,冬季赏冰凌景观。依托湿地资源,当地开展的“二界沟开海节”“红海滩插秧节”“湿地芦花节”“卧龙湖冬捕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吸引游人纷至沓来。2023年,全市接待域内外游客3780.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04亿元、同比增长540.31%。

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盘锦市正积极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萌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16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