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聚焦两会|中国植物学会科技工作者在全国两会建言献策(系列一)

媒体:原创  作者:中国植物学会
专业号:中国植物学会 2025/3/13 16:10:47

微信图片_20250310114215.jpg

近日全国两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国植物学会多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积极建言献策,获得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 “织密科普网络”,将科普纳入更多评估体系

科普不仅能传播科学知识,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科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自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实施以来,社会的科普热情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织密科普网络,种康建议将科普纳入科研平台评估体系,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设施、国家野外台站等科学平台需承担科普职能,评估时增加科普成效权重,推动“高精尖”资源转化为科普“源头活水”;激发各类学会的科普动能,将科普活动纳入中国科协下属200多个学会的考核与资助体系,形成“全学科参与、全社会联动”的科普格局。通过提高各个平台、科研群体做科普的意识,发挥其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全民科学素养提升、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水到渠成。

相关链接:

种康委员:“织密科普网络”,将科普纳入更多评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 任海:适时建立国家动物园体系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大熊猫、川金丝猴等55种动物的谱系,救护的野生动物以两栖爬行类和鸟类居多,救护数量约占总数95%,动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方面仍有不足,还不能完全支撑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利用,也会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我国动物迁地保护体系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动物迁地保护的三大体系需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协调和整合;二是动物园要进一步提升保护、科普、研究等功能;三是动物的福利与管理有待提高。任海建议,需在提升三类动物迁地保护机构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未来适时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凝聚跨部门、跨领域保护合力。国家动物园体系应与国家公园体系、国家植物园体系协同发力,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链接:

任海代表:适时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 刘宝:加快肥料立法进程是当务之急

化肥对农业增产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专门法律支撑、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肥料产品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施用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影响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如何避免肥料不合理施用和不合格肥料质量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刘宝建议,一是尽快推进《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增强执法监督;二是加快构建与其他国家相适应的肥料管理法律体系;三是建立与法律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实行肥料产品全面登记制度,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以及肥料生产、销售及使用上岗的岗前培训获证制度,构建牵头与协作的部门管理机制;四是加强肥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尽快制修订一批新型肥料产品的国家标准;五是将新型肥料纳入《肥料管理条例》范围;六是做好与其他法律的衔接,确保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刘宝:加快肥料立法进程是当务之急

全国政协委员 林金星、陈文汇: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优质森林资源的核心载体。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297个,经营总面积12亿亩,森林面积8.4亿亩,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承担着重大生态任务。通过上一轮改革,国有林场已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然而,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其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亟需深化改革的问题包括:一是运行机制不顺,经营效率偏低;二是资源潜力难以释放,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三是基础设施仍显落后,生产条件数智化程度较低;四是林场职工积极性不足,人才队伍建设能力薄弱。林金星、陈文汇建议,一是理顺林场运行机制,激活市场化经营机制;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供给体系,释放资源潜力;三是强化资金支持,提升基础设施数智化水平;四是激发林场职工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关链接:

2025全国两会|林金星委员: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微信图片_20250312093135.png

全国政协委员 陈槐:加快科研诚信立法 切断论文 “黑灰产业链”

当前,学术诚信问题仍然是科研领域的一大挑战。我国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但还缺乏国家法律层面或者至少是行政法规层面的专门立法。现有政策法规往往指导性大于可操作性,大部分局限于具体领域或具体环节,彼此之间缺乏衔接协调,导致科研诚信管理工作落地与推进困难。陈槐建议,应借鉴国际国家专门法律和专职授权管理相结合的“强司法规制型”等模式,制定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规范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治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违法成本,构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多元化、多维度的法律责任体系;要严肃对“论文工厂”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法律惩治,将学术论文买卖主体双方纳入征信系统;“破”“立”同步,健全评估体系,持续推进和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

相关链接:

学术造假怎么破?全国政协委员陈槐:加快科研诚信立法 切断论文 “黑灰产业链”|两会你我他

阅读 41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