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两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国植物学会多位科技工作者出席会议,积极建言献策,获得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前序报道中种康、任海、刘宝、林金星、陈槐5位委员代表围绕科普建设、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肥料立法、国有林场改革以及科研诚信立法等积极发声。此外,还有多位围绕科技创新、AI发展、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提出新想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曹晓风、黄三文:向“种”图强,以科技之力“把饭碗端得更牢”
我国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育种领域成效卓著,处于国际前沿,展现出强大的引领能力。然而,不同作物类型的种业发展并不均衡。在饲草与部分园艺作物方面,我国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大粮食安全存在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粮食安全的概念从传统的口粮安全,拓展为口粮与饲料粮安全共同构成的大食物安全体系,发展饲草产业迫在眉睫。种康建议,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饲草品种尤为重要,通过研发高蛋白饲草,替代部分作为饲料用途的大豆,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未来育种应从系统角度思考品种研发,提高品种附加值,让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曹晓风建议,针对我国饲料粮供应格局问题,急需摸清土地资源的家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区划;应重视田菁、柱花草等潜在的优质饲草资源研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南方饲草产业发展。黄三文建议,农业科研应从人体的营养需求出发,反向推导农业生产的需求,定制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从而推动农业与营养健康的深度融合;将AI垂直模型与生物育种技术结合,一定能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应用;针对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上与国际种业巨头仍存在差距的情况,应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尤其强调生产高产、优质、营养丰富农产品的能力,农业各生产环节均有科技创新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空间。育种加速器建设可以大幅缩短育种周期,种康建议“十五五”时期加大育种加速器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能更灵活地满足某些特定品种需求的育种加速器,助力育种工作高效开展;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还有一些难点堵点需要打通,比如需持续将新技术用于育种,要建立优质优价的作物收购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探索和鼓励新技术推广的支持政策;饲草在保障国家饲料粮安全中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饲草干草与饲草种子的进口量很大,要利用前沿生物技术和理论助力饲草育种,优化饲草加工方式,建设饲草交易中心,促进饲草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更好保障国家饲料粮安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 万建民:力争到2030年,中国水稻单产提高到500公斤
2023年,我国4.3亿亩左右的水稻单产为478公斤。这几年,我国水稻单产的提升有些缓慢,遇到瓶颈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最近几年,品种单产提升潜力不太大;第二,全国范围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没有跟上高产的技术体系;第三,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有关系。万建民建议,政府应高度重视水稻产量的大面积提升;我国政策应能够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体系应进一步完善,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希望到2030年,把中国4.3亿亩的水稻单产提高到500公斤。在品质方面,我国的水稻品质这几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良,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提升中国稻米的品质,培育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所需要的大米品种。但是,解决品质问题,不能通过牺牲产量来达到目标,要在保持高产的水平下来提升稻米品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草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大科技投入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达40亿亩。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投入不足,草原科研工作欠账较多。不仅是我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草业的基础研究都有待提高。基因编辑技术可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精准修饰和定向改造,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颠覆性技术之一,也是农牧业生物育种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加快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饲草分子设计育种进程。曹晓风建议,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展草业相关科研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使我们有条件通过科研手段找到适合人类需求的草种加以驯化,让其成为草原保护和草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草业科研投入,产学研用一体化思维,使上游和下游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 刘宝:AI不是抢工作而是改变工作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科研、农业和生态领域,正在重塑原有的研究方式和产业实践。不过,AI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技术应用的伦理、局部与全局利益协同等问题。刘宝建议,我们需要在拥抱AI的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科技伦理和社会需求;未来希望能将AI与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例如探索如何利用AI优化施肥管理、精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让AI真正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面对AI可能引发的就业变革,刘宝表示AI的发展确实会替代一些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和职业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适应技术变革,提升自身能力,与AI形成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 孔宏智: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资助力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最主要的经费支持渠道,在推动原始创新、培养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主力军”。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率和资助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不符合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孔宏智建议,一是适当提升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经费总量,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将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经费总量提升至现在的130%至150%;对于来自企业的捐赠,应该优先考虑用在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上。二是增加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数量和额度,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提升面上和重点项目的平均资助金额和资助率,稳住中国科技队伍基本盘,鼓励和支持尽可能多的优秀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 孔宏智:加快开发、利用和保护新质生物资源
保障生物资源安全、创新利用生物资源是国家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人类已开发和利用的各类生物种类仅有约1.7万种,不足全球已知约200万个生物物种的1%,而其它已知或未知的生物物种尚未被发掘或利用。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应用历史悠久,但从资源的发现、评价到高效发掘和利用仍然存在很多认知盲区和技术瓶颈。孔宏智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领先的综合性新质生物资源保藏、发掘与创新利用研发平台,支撑新质生物资源的高通量认识与发掘、高智能利用与改造、高精度设计与创制;布局短期、中长期和长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技术和材料保障,引领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法或者修改已有法律,规范新质生物资源、新质生命元件、新型颠覆性技术的使用和保护;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同创新新机制,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国际联合研究网络,科学应对由“逆全球化”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各种挑战,规避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 陈槐:建设好青少年生态课堂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多个方面都得到提升。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我国青少年对户外生态教育兴趣浓厚,但普遍缺乏系统参与渠道和专业指导。陈槐建议,将生态环境类活动纳入国家青少年健康发展规划,加强多个部门协作,规划和建设活动基地,让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等成为青少年的生态课堂,同时巧妙设计活动,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达瓦顿珠:助推藏区农业研究走向“高能级”
创新平台和专业人才是推动产业平衡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通过参观走访过国内多所高校实验室,达瓦顿珠发现各实验室间存在差距,尤其是目前西藏地区高校里没有农学博士点。达瓦顿珠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升级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助推西藏当地农业研究走向“高能级”;在西藏地区高校增列农学博士点,聚焦前沿,承担起农业人才储备的责任,不断产出创新成果。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