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评论 > 综合评论

浙江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共享生态福祉

媒体:浙江林业  作者:内详
专业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 2024/11/28 17:03:11

2022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立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类型齐全。近年来,浙江林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浙江湿地保护的高质量发展。

11月12—15日,“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媒体团走进浙江多处湿地,探寻各地如何在发保护环境和地域发展之间做出科学权衡,打造兼顾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的“浙江模式”。

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城市会客厅 人与湿地“和合共生”

白鹭翔集、水波澹澹、生态林高耸环立,一旁的跑步爱好者正沿着绿道慢跑,居民带着孩子散步,不时有骑行者穿梭而过……经过多年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景象在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随处可见。

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城区核心地段,距离县政府直线距离只有不到700米,在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之间如何平衡?始丰溪选择了一条以生态为本,与城市有机融合的道路。

“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不砍一棵树,保护和维护这片原始密林,为市民保留下总面积超500亩的天然枫杨林和原生古樟树群。”天台县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发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徐蔚平介绍道。

自2014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植被恢复面积达30万平方米,恢复了始丰溪江心洲、生态滩林等面积13万平方米,退耕还湿5万平方米,因地制宜地实施动植物栖恢复工程,构建从外到内“林堤滩水”连续的自然生态格局,打造“亲水、悦水、入景”的城市客厅,在原有生态环境与市民娱乐休闲需求的深度融合下共建共享生态大花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

图片

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以始丰溪河道为主体,长约10公里,总面积424公顷,湿地率达70.06%,润泽整个县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呈现以湿地为中心辐射带动着周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实现了“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的价值转化。

始丰街道玉湖社区和福溪街道三联村地处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乘着湿地公园建设的东风,两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集体收入只有30万元,现在建起了农贸市场、写字楼,每年光靠租金都有近500万元的收入,幸福感大大提升了。”始丰街道玉湖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裘国联感慨道。

福溪街道三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海洋也告诉记者,经历原拆原建后,村民们都搬进了小区住宅楼,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医院、学校、超市一应俱全,闲暇时候还能去家门口的湿地公园转一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河道绿水盈盈,两岸芳草萋萋。在距离湿地公园15里地的安科新村,一座时尚简约的玻璃咖啡屋映入眼帘,放眼远眺,有铺着白色石子的户外营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坪。

借着湿地综合治理的东风,现在安科新村已经“改头换面”,拆除了9500平方米的养殖场,修复了水质,完成农房改造。同时,依靠家门口优美的湿地环境,通过邻村共建、户户众筹等方式,村里陆续建成了七彩滑草场、丛林穿越、森林魔网等文旅产业。“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生态饭。”安科新村村委会主任裘旦梁介绍,村里现共有民宿28家,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经营性收入2000余万元。当湿地作为一种绿色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沿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能量,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了湿地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

和合是人与人的和合,也是人与自然的和合。始丰溪是天台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天台人民,衍生出了璀璨的文明和文化,更是串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走廊。一溪两岸聚焦“融合”“和合”,从“花钱治水”到“治水涵湿”到“湿地养民”,再到“反哺生态”,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候鸟栖息地 创新“湿地 ”发展模式

金黄色的芦苇荡里,波光潋滟的湖水中,候鸟在飞舞、嬉戏、觅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北接台州温岭、南连温州洞头、西与雁荡山隔乐清湾相望,湖海相连。这里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西太平洋候鸟两条迁飞通道重要的中转站,黑脸琵鹭、卷羽鹈鹕、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珍贵的鸟类都是漩门湾的老朋友,因而也被称为“候鸟的天堂”。

十余年来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不断增加,得益于核心保护区内启动的“水鸟栖息地改造”工程,2009年开始,对围垦蓄淡工程遗留下靠近海堤大坝的破碎生境进行系统修复,营造了上百个小岛、半岛,修复面积近1300亩。2015年开始,对保育区陆地化、退化的水鸟栖息地逐步进行修复,共计修复保育区退化湿地1200亩,极大改善了候鸟越冬的觅食、栖息环境条件,也迎来了越来越多来自天空的“访客”。据统计,湿地公园鸟类种类由试点建设初2010年的125种增加到2024年4月份的3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4种。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保护确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修复保护,不仅有助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为湿地生态价值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利用方向,各地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湿地生态旅游、湿地民宿康养、湿地自然教育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的宝贵经验。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创新“湿地 ”模式,利用湿地原材料,对进行湿地产品加工利用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图片

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种植着玉环柚约1600亩,柑橘类、桃类、李枣类等约3000亩,约有一百五十多农户在这里承包种植。近两年,湿地种植的文旦效益显现,成为很多农户创业创收的主业。

“湿地环境好,这里种植的文旦比其他地方要早熟一个月,而且挂果率高,口感和甜度都特别好,不用愁销量。”农户高卫东在湿地内承包了100亩的文旦,目前大部分文旦都已被预订,基本销往江浙沪一带。

湿地公园还有水稻田有2450亩,承包给农户自主经营。生长季节成片的稻田,一片绿油油生机勃勃的景象;成熟时节,则是一片金灿灿的希望田野。这也是湿地不可多得的风景。同时,以玉环特色农业种植和其它瓜果种植为载体,推出了湿地时令特色瓜果采摘体验活动;水稻田每年种植一季油菜花、一季水稻,也成为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为农户增收、游客提供观赏体验服务的一道靓丽景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滨海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模范,实现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丰收。

温州三垟湿地:藏在城市里的“绿肾” 一半是风光一半是人文

落霞与碧波相映,白鹭嬉戏于林水间。温州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中心,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138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将其分割成161座岛屿,形成了“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水网特殊地貌。

水,是三垟湿地的灵魂,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三垟湿地保护核心。近年来,三垟湿地通过采取村庄拆迁和工厂搬迁、种植水生植物、构建内部水质净化带、底泥清淤以及美丽河湖创建等措施,切实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全域水质Ⅲ类水占比达到60%,局部区域水质指标接近Ⅱ类水,水体最高透明度达到1.4米,从“污水坑”化身为“生态河”“美丽河湖”。

水是万物之源,从水出发,三垟湿地水陆空三域生物倍数级复苏:维管束植物79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鸟类15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水雉、黑赤鸢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9种。2023年,三垟湿地入选首批12家“浙江省观鸟胜地”之一。

总说湿地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许多地方的湿地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和历史传承紧密相连,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三垟湿地的美,恰恰也是一半在风光,一半在人文。

都说“一味瓯柑解乡愁”,瓯柑汁水饱满四溢,有一种苦后回甘的甜的独特口感,是在外拼搏的温州人最独特的“乡愁”。瓯柑作为三垟湿地的三宝之一,在湿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作为城市文化的寄托被保留了下来。经过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三垟湿地正在积极推进《浙江三垟湿地稻柑菱农业耕作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瓯柑品牌,让“活态湿地标识化,标杆湿地活态化”,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生态文明符号,融入温州城市有机更新的肌理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当中。

图片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象征着温州人的“四千精神”。凭借“四千精神”,温州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在世界各地创业创新,像榕树一样枝繁叶茂。在三垟湿地,“榕树园”生态示范片区是不容错过的打卡点,这里诉说着温州快速发展的历史。2023年,三垟湿地还在榕树下建起了“自然学堂”,把课堂搬进自然,创新“游中有学、学中有游”沉浸式研学新体验,还通过“文旅 市集”“文旅 传习”“文旅+展览”等活动,实现旅游资源和文化场景互动,进一步强化文化记忆传承和当下生活体验的反复交互。

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董群策表示,近年来,温州生态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三垟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温州生态园还将持续做好生态文章,为浙江提供湿地“温州样板”,不断擦亮温州城市生态底色。

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人海共生 富美海岛焕发新生机

在温州平阳,52个岛屿和30余个暗礁星罗棋布,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其中,有着“碧海仙山、贝藻王国”之称的南麂列岛。

南麂列岛是继西溪湿地之后浙江第二个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目前距离大陆最远的世界级滨海湿地。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长效的保护与科研探索,加上岛屿本身的生态优势,让南麂列岛保留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成为了一座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储存库”,在中国海洋生物区系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乃至在国际海洋保护领域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南麂蹄状藻、南麂侧链藻等微小型藻类于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南麂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和黄嘴白鹭过境栖息,黑尾鸥等鸥科鸟类在南麂海域活动越来越频繁,南麂平峙岛成功招引到中华凤头燕鸥。南麂列岛生物种类多样,据统计,目前已记录到生物种数共计2884种,其中海洋生物2155种,陆生生物729种。

生态是南麂的第一优势。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寻求到人海共生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南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图片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拥有金沙碧海、奇礁怪石、异峰雅洞,天然草坪的南麂列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让南麂的渔民看到了更多可能,他们纷纷“上岸”,办起了农家乐、渔家乐。

“正在积极推行生态旅游,加快环岛游、渔家游、红色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大力度推进岛民转产转业,最大限度让岛民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当然,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周向东介绍道,保护区目前共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通过分区管理,既可以有效保护岛上生态环境,也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打造人海和谐的“富民岛”。

为避免对岛上生态环境造成过大承载压力,南麂列岛也会控制登岛人数,即使旺季每天也不会超过2000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走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的文明道路。

伴海而生、因海而兴。随着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渔民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人海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出海捕捞到近海深水渔业养殖,赖以生存的产业也悄然发生改变。

大黄鱼,是南麂渔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成功登上G20杭州峰会国宴餐桌,也为南麂“游”出了价值亿元产业。“因为南麂列岛的生态好,海水盐度高,养出来的大黄鱼肉质鲜美,是别的地方不能相比的,深受顾客的喜爱。”养殖大户吴端雄介绍,“前些年,南麂大黄鱼协会成立并出台养殖规范条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让养殖户心里有了底,开始大展拳脚。”目前,南麂列岛大黄鱼养殖海域面积共约2000亩,产值已超3亿元。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养殖实践、技术革新,大黄鱼养殖已经走上一条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绿色富民发展之路。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况表示,近年来,南麂列岛虽然聚力推进产业发展,但仍将以保护为第一顺位,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南麂样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而在保护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湿地也会为人类送上“大自然的馈赠”。

编辑 || 茅怡雯

责任编辑 || 周紫嫣

 


红树林banner

 

阅读 80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