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种资讯 > 动物资讯

世界候鸟日 | 你知道鸟的数量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吗?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1/5/8 14:36:16

今天是2021年世界候鸟日,主题为:“像鸟一样歌唱、翱翔”(Sing, Fly, Soar-Like a Bird!),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行动起来,发现鸟儿的美丽,并激发和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庆祝候鸟的节日,以及爱护候鸟的共同愿望,尽全球努力来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科普鸟类同步调查,这种跨地区、跨国家、多地联动、公众参与的候鸟调查方法。

2020年,中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信大家都已经接到了登记,也配合了调查。人口普查是为了了解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统计信息基础。

图片

图片

人群与鸟群(上图© Michel Gunther / WWF,下图©姚毅)

和人口普查一样,为了了解一个大范围的生态区内的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我们在短时间内同步开展鸟类调查,避免种群的迁移导致的重复计数和漏数,称之为鸟类同步调查

图片

2005年东洞庭湖鸟类调查 ©韦宝玉/WWF

鸟类同步调查最早起源于圣诞节鸟类统计(Christmas Bird Count)。19世纪,北美有很多在圣诞节举行的传统狩猎活动,人们会相互竞争看谁打死的猎物数量最多。

1900年,在美国奥杜邦学会(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官员弗兰克·查普曼的提议下,以统计鸟类数量的方式取代原先的狩猎,27位观鸟人开展了第一次的圣诞节鸟类统计,共记录到90种鸟类。

图片

圣诞节鸟类统计 ©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成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众参与的鸟类调查项目。2020年是圣诞鸟类统计的120周年,81,601位观鸟人贡献了2,646条观鸟记录,2,566种鸟类被记录在册。多年的数据累计也为研究人员,政府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图片

以红腹滨鹬为例,在圣诞节鸟类调查的网页上,可以查询到各种鸟类在这些年间的分布和变化趋势。©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着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支撑了全国45%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长江流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压力。

图片

历史上长江湖区的过度捕捞 ©张翼飞/WWF (2004)

水鸟是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类群之一,是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敏感指示。位于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五省一市境内的湿地密集分布,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心地带,水鸟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东方白鹳和白鹤的几乎全球种群的全部,以及占全球总数极大比例的鸿雁、小白额雁、白枕鹤都在此越冬。

图片

鄱阳湖的水鸟 ©韦宝玉/WWF

2003年以前,虽然长江中下游平原被认为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但因没有进行过全面同步的调查,缺乏水鸟分布和数量的准确信息,导致该区域水鸟的保护缺少系统全面的数据支持,难以做出科学的保护和决策。

图片

人鸟和谐©姚毅

中国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认识到了在该区域开展水鸟监测的优先性和重要性,于2003-2004年冬季开展了第一次长江中下游冬季水鸟同步调查

图片

首次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队员合照 ©WWF

2003年的首次同步调查记录到了83种515,896只水鸟,鉴别出33块湿地满足了成为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并以此呼吁提升其保护级别并申请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经过保护各界多年的共同努力,这些重要湿地中很多都成为了新的国际重要湿地,有些区域成立了新的保护区,或者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

首次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历史照片 ©WWF

以此为基础,在其后的2005年,2011年和2015年分别开展了三次同步调查,对长江中下游水鸟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评估,评估结果也为加强水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滨海湿地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片

2015年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 ©刘源

图片

2015年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 ©易清/WWF

除此之外,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对于湿地保护的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依托同步调查,WWF和合作伙伴们同时举办了多场专业培训,提升了相关保护区的管理能力。来自各省市县相关部门、保护地、研究机构和学校以及一些志愿者都参与到了调查,培养了一批保护领域的宝贵人才。通过媒体合作宣传,活动等形式也让公众了解到了长江中下游丰度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了保护意识

图片

2004年继第一次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后,为提升同步鸟类调查水平和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特别邀请澳大利亚鸟类学专家马克博士(Mark Barter)为大家开展专业培训 ©WWF

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作为开端,也启发了后续的一系列同步调查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

长江大保护——新的起点

继国家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捕”的休养生息政策后,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开始实施,长江大保护迎来新的时代。

图片

长江第一湾 ©和赵权

值此时机,在前一次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5年后,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CEAAF)于2020年12月启动了2020-2021年冬季的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研究工作,并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基金会(CI)、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和华泰证券“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本次调查也得到了沿江各省林草部门、保护地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鸟类观察与保护机构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和支持。

图片

调查现场照片 ©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组员

各保护区、研究机构等调查队伍同步开展了野外调查。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正对数据进行检查、统计、总结。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共计监测到55种约32万只鸟类;江西省共计监测到80种约63万只鸟类;安徽省共计监测到52种约14万只鸟类;江苏省共计监测到45种7万多只鸟类;上海共监测到到70种5万多只鸟类。这些结果将与前四次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为长江大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材料。

黑脸琵鹭同步调查

同步调查对于准确了解一个濒危物种的种群现状,也是十分有效的。

黑脸琵鹭长相可爱,有一张像勺子/琵琶一样的嘴,觅食动作独特,会将喙插入水中,边走边左右扫动,捕捉浅水中小鱼小虾为食。因为其数量稀少,面临种群下降的威胁,因而被IUCN列为全球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片

黑脸琵鹭 ©Hiyashi Haka(CC BY-NC-SA 2.0共享版权)

黑脸琵鹭是一种迁徙鸟类,主要栖息于东亚的滨海湿地,繁殖于朝鲜半岛的离岸小岛和中国东北辽宁等地,黄渤海生态区的滨海湿地是其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分布于中国南部,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地区。

图片

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分布

(数据来自于2020年黑脸琵鹭同步调查)©香港观鸟会

黑脸琵鹭历史上的种群数量曾达到过1万多只,但由于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急剧下降。1988年在香港的调查显示仅288只,这使得相关的学者和保护人士十分担忧,呼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开展相应的保护行动。

图片

划水觅食中的黑脸琵鹭 ©刘洁芸/WWF

1994年开始,国际黑脸琵鹭同步调查活动会在每年的越冬季1月开展,调查地点也逐步扩展到所有可能的越冬地点,到现在已经覆盖了东亚-澳大利迁飞路线上超过120个湿地。这是一个保护地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和众多公众志愿者参与的同步调查,不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也提升了公众对于黑脸琵鹭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图片

2017年WWF邀请折纸艺术家刘通设计的黑脸琵鹭折纸 ©侯轶尘/WWF

由香港观鸟会统筹的《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2021》已于1月15至17日完成。本年度普查结果是有纪录以来最高,全球黑脸琵鹭数量达5,222只,较去年上升7.4%,即增加了358只,再度破纪录。

图片

1989-2020年黑脸琵鹭同步调查数量变化 ©香港观鸟会

这样的成果一部分可能是由于调查的增加带来的发现量增加,但也是一些跨国家合作的有效保护行动的开展和民众的普遍关注的结果,是水鸟保护跨国家合作和公众参与的一个很好展示。

1111111111111

阅读 1585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