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在国合会2023年年会期间,“陆海统筹、协同治理”主题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围绕陆海统筹——海洋与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蓝色经济与碳中和以及构建高质量沿江沿海城市发展新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出席国合会2023年年会的中外委员、特邀顾问、合作伙伴代表,中外专家及其他嘉宾110余人参加论坛。
第一单元
开幕致辞
戴民汉
——
国合会委员
海洋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讲席教授
戴民汉指出,海洋和流域同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战略空间,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战略性、连通性的空间正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其协同治理是世界级难题。因此,国合会2023年年会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中提出了“将实现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将气候适应能力评估纳入(流域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建设项目决策过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绿色、低碳、韧性空间大格局”。
哈尔沃森
——
国合会副主席
挪威前副首相
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哈尔沃森强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要将陆海联系起来,且关注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区域并予以优先保护,而不应仅关注受保护区域的面积比例。她赞赏“可持续蓝色经济”在国合会过去几年的工作中受到了重视,认为近年来中国为改进海洋管理而做出的贡献对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仲加
——
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魏仲加指出,将流域和海洋联系在一起,开展一体化空间规划,可适应气候变化的冲击,将实现巨大的协同效应。在当下热议的“昆蒙框架”中,可持续海洋管理是核心议题之一,基于此建立海洋保护区、发展可持续渔业,对提高海洋经济韧性至关重要。
刘振民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联合国海洋大会秘书长
刘振民介绍了2022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的重点关注领域及四大建议。其中,重点关注领域包括:(1)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需要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共同行动予以解决;(2)必须制止和扭转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保护和恢复海洋复原力和生态完整性;(3)通过联合国环境大会采取制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4)重视海洋科学研究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变革性行动,到2030年及以后实现健康、安全和有复原力的海洋。
索尔海姆
——
国合会委员
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
索尔海姆表示,捕鱼、公海航运以及气候变化都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协力面对。此外,他还分享了挪威在渔业和航运方面的相关经验:一是制定纵向整体规划,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陆地污染防治都纳入统一规划;二是搁置政治分歧,开展海洋渔业管理的国际合作;三是在海运中推广氢动力船只,实现绿色海运。
梁锦慧
——
国合会特邀顾问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
自然与气候中心全球总负责人
梁锦慧在发言中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包括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都是相互关联的;二是需要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如陆海统筹治理;三是要敦促所有政策制定者思考,如何能够让公司和个人在土地和海洋变得更加健康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益处。
兰博蒂尼
——
国合会委员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特使
兰博蒂尼指出:海洋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面临酸化、气温升高和深海采矿等威胁;陆海统筹应当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纳入相关研究和讨论;要构建统筹协调的规划,在生产和利用的同时也要进行投资,因为保护、恢复海洋和流域生态系统正是回报巨大的有效投资。
沃尔斯
——
荷兰驻华大使馆代理大使
沃尔斯介绍了国合会流域专题政策研究成果,分享了三角洲、沿海地区和岛屿国际小组(IPDC)最新工作进展。该小组重点关注气候适应问题,帮助制定投资计划,特别是改造沿海三角洲和岛屿基础设施。
秦虎
——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秦虎表示,中国作为重要的蓝色经济利益相关方,为建立一个强大、健康且具有气候韧性的海洋系统这一愿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应进一步融合气候变化和海洋治理的优先事项,并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更好预测气候变化对全球渔业和海洋的影响,将气候适应性渔业管理纳入政策;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具有气候恢复力的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三是制定基于海洋二氧化碳清除战略的法律框架和监测体系。
第二单元
关键问题报告
温特
——
国合会委员
海洋专题政策研究外方组长
挪威极地研究所科研主任
温特介绍了海洋专题政策建议的主要内容:(1)将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并且作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一部分;(2)构建和完善以可持续性为导向的海洋经济核算和统计框架,同时准确全面地核算海洋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采取措施,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推进可持续蓝色经济和基于海洋的碳缓解机制相关的科学和经济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4)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研判高污染塑料制品和行业,以及其泄漏热点和进入生态系统的通量;(5)积极调动适当的政策手段,对海洋塑料污染进行源头管控;(6)进一步推动渔业生产方式向更可持续、更为公平的发展模式转型,以应对碳中和目标;(7)建立蓝色金融框架体系,强化对蓝色经济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蓝色转型。
威尔海姆
——
国合会流域专题政策研究外方组长
大自然保护协会可持续食物与水资源首席科学家
威尔海姆指出,对于流域的综合治理需采用系统性思维,欧洲、美国和中国长江流域的经验都证明了系统性治理的重要性。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空间协同和时间协同,需要各利益攸关方通力合作,实现协同增效。
刘振民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联合国海洋大会秘书长
刘振民以海平面上升为例,阐述了海洋和流域相互连接的问题,不仅小岛屿国家、沿海国家和地区会受到影响,流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亟需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解决办法。
王凯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指出,海洋的安全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陆域的健康可持续开发方式密切相关,而陆域的最大开发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这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实现人、城、水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索尔海姆
——
国合会委员
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
索尔海姆提出四点看法:一是要加强政府间合作和政治领导力;二是需从时间尺度开展综合一体化管理;三是船队及港口的能源供给应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包括电力、氢能和天然气等);四是应对气候变化需人人采取行动。
多恩
——
大自然保护协会可持续食物和水资源全球负责人
多恩概述了《全球修复性水产养殖指南》,指出修复性水产养殖可以创造多种经济和环境效益,其投资范围和环境收益都潜力巨大,全球适合开展修复性水产养殖的面积约5千万平方公里,若从现在到2050年采取相应措施,每年创造的价值将达到170亿至560亿美元。
第三单元
圆桌讨论
苏纪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苏纪兰首先从食物链初级生产者和顶级生物如何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角度,强调了渔业对流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其次在陆海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就从陆地向海洋输送营养盐问题,以及从海洋到陆地的洄游鱼类问题进行了阐述:营养盐过多导致的富营养化(藻华、赤潮)、季节性缺氧区和海水酸化等问题,需通过降低陆地营养盐的含量加以改善;洄游鱼类以长江口为例,只有恢复长江口生态系统,鱼才有办法回来,十年禁渔才有意义。
王菊英
——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王菊英指出,陆海统筹在陆海空间规划、陆海环境治理体系和陆海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三个层面还存在统筹难度,建议从三方面加强:一是完善陆海统筹的规划区划体系,制定完善的海陆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提出气候变化及其他压力源作用下的陆海协同保护对象、指标和用海负面清单;二是完善河海共治的治理体系,统筹考虑近岸水质考核目标与流域区域治理目标,基于河口生态特征研究提出河口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体系,有效衔接流域海域的评价体系;三是完善陆海协调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科学划定陆海衔接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因地制宜地实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
曹玲
——
厦门大学教授
曹玲分享了四个观点:一是陆海统筹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实施关键是要充分认识陆海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陆海统筹最早主要是从空间尺度出发,未来需要加强对时间维度的统筹考量;三是陆海统筹需要协同治理,也需要海陆分治;四是陆海统筹的落脚点必须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吕晓蓓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吕晓蓓分享了珠三角河口地区陆海统筹案例,指出该地区陆海统筹面临着“陆海空间规划统筹”和“区域协调”两个关键问题,建议借鉴国际海岸带范围划定的经验,在粤港澳三地统一划定海岸带保护区,依托已有的协作基础和平台,针对海岛管理、岸线管理和危险品仓储污染治理等,开展陆海统筹的广泛规划协作。此外,她还建议建立统一的规划监测和空间治理平台,学习借鉴香港公众参与海岸带治理的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珠江口海岸带地区的陆海统筹保护和治理当中。
肖莹光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
肖莹光介绍了在长江上游和嘉陵江流域开展区域城市规划试点的情况。他指出,需采取综合式、协同式治理的方案,具体包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适当限制高能耗、高水耗产业;加强多方协同,包括嘉陵江流域上下游协同、水利枢纽能源企业之间协同和沿江地区和流域腹地乡村地区协同;加强对乡村地区韧性提升的考虑,更多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延续传统人居智慧。
巴克斯
——
荷兰综合评估协会副主席
巴克斯介绍了国合会流域专题政策研究在海外开展的三场研讨活动,并指出河流流域应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管理。使用现代化的空间规划工具,合理统筹陆地和海洋的空间规划将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斯巴司
——
荷兰驻华大使馆参赞
斯巴司详细介绍了最新成立的三角洲、沿海地区和岛屿国际小组(IPDC)的相关情况。他表示,该小组在2023年3月联合国水会议上正式成立,依靠“政策和财务层”“科学层”“实施层”三个支柱开展相关活动。IPDC每两年组织一次会议,重点讨论三角洲和关键岛屿相关问题,每年发布一份三角洲状况报告。
杨波
——
大自然保护协会淡水保护项目总监
杨波分享了流域协同治理的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浙江水基金项目,在流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信托合作的方式约定收益分配,形成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受益者付费机制,为水源地的保护提供长效可持续资金的支持,并且通过引导公众和企业的参与,带动当地村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的转型;二是水电可持续基金模式,从整个流域系统的角度降低洪水风险,提高水电产能,恢复生态系统,为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监测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朱春全
——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倡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
朱春全表示,土地的利用是人和自然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的问题,根本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希望能够在自然资产核算和多利益方权衡的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
窦瑞
——
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窦瑞分享了蚂蚁森林引导公众参与的相关实践。蚂蚁森林项目通过公众前端做减排行为、后端参与种树的方式,7年种下了4.75亿棵树。最近一年,为支持陆海统筹,将公众参与陆地种树的愿景向海洋推广,成功将减塑、绿色消费行为与海草床种植、红树林种植和海滩净滩工作建立连接,助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四单元
全球知识和中国经验
甘剑平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甘剑平发言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陆海统筹的典型地区,并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研究大湾区陆海和大气之间的耦合关系;二是要研究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需要加强统筹协同治理。
张志峰
——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
张志锋介绍了中国陆海统筹的综合治理实践。2022年全国近岸海岸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81.9%,比十年前提升了18.2个百分点,主要做法包括:在工作布局上,以河口海湾为基本单元和载体;在治理抓手上,紧紧抓住河流和排污口两个关键通道;在治理策略上,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未来将继续以流域入海口为重点区域推进陆海统筹治理。
唐议
——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唐议介绍了2023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即:BBNJ协定)的核心内容:一是海洋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二是海洋保护区;三是环境影响评价。针对中国后续在此领域拟开展的相关工作,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推动BBNJ协定的签署、批准和生效;二是积极参与相关科学技术工作,确保将来的实施以及具体制度的发展基于现有的科学和技术;三是高度重视协定生效以后的未决事项,确保协定在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下前行;四是倡导和推动决策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努力达成协商一致的良好实践。
王才君
——
中咨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副主任
王才君指出,流域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流域也在发展。他分享了流域治理的四个视角:一是要集成化、一体化管理;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要给洪水出路,与洪水共处;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张晓玲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晓玲介绍了中国土地政策的三方面情况:一是自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已实现了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陆海统筹协同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首次把陆海统筹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原则,同时在陆域和海域都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三是长江、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面临一些难题,例如从流域的自然单元到行政单元的转换、流域的空间价值如何实现全流域共享、流域治理的政策工具仍不成熟。
李颖
——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农业总监
李颖介绍了再生农业的相关背景和案例,指出通过再生农业推动农业系统转型,可以让自然保护成果变现,实现农民增收、环境受益和乡村振兴。
总结
李晓江
——
国合会特邀顾问
流域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李晓江对论坛作全面总结。他凝练提出:一是海洋和流域问题具有紧迫性,当前多种因素关联、多重危机叠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迫性;二是陆海统筹具有重要性,既要强调流域和海洋之间的关联性、共性,也要认识到流域和海洋之间的差异性;三是需要用百年的尺度来“向前看、向后看”;四是需关注空间,国土空间规划、海洋规划以及海岸带空间规划,需更好的协同机制、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等进一步推动协同治理的实现;五是应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诉求;六是要关注性别平等和公平问题,特别是海洋和流域治理中都存在着女性群体利益受损,以及乡村等边远地区的公平发展问题;七是要加强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包括金融制度建设,以及中国正在推出的气候适应试点城市计划;八是要重视知识学习、交流和传播。
本文系国合会秘书处根据上述嘉宾在国合会2023年年会“陆海统筹、协同治理”主题论坛(8月29日)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