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文献(详见文末资料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纯粹的黑夜,
没有灯光,
没有手机屏幕,
只有纯纯粹粹的黑。
今年世界候鸟日的主题是 “熄灯,让候鸟安全回家(Dim the lights for birds at night!)”,呼吁公众关注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
2022年世界候鸟日官方宣传海报
打乱
九月底的华北大地,
刚刚开始热气散去,
冷空气还未到来,
一切还是夏天的模样。
然而,
柳莺们已经开始了长途飞行。
新出生的小鸟也进入队伍,
一起开始了迁徙。
柳莺们选择夜间迁徙,
可能是因为猛禽们已经沉睡。
它们在黑夜中依然可以判定方向,
找到自己要去的远方。
然而一切设定好的机制,
被一束束亮光打乱。
棕眉柳莺,拍摄于河北省张家口市 © Xavier Rufray / iNaturalist
这些亮光就是夜间候鸟们所要面对的光污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来自于灯光的光污染,也就是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另一种是反光的表面,包括玻璃,会反射高度偏振光,造成偏振光污染(polarized light pollution, PLP)。
那么,光污染会给候鸟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迷路
人造光(ALAN)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简单来说,人造光会让鸟类迷失,把它们导向到城市中。
有一项研究,监测了纪念光柱对鸟类飞行模式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光柱对鸟类的飞行模式有很大的干扰——鸟群会围绕着光柱,做无方向的绕圈,并且不断地鸣叫。
图A:光柱周围鸟类乱飞
图B&C:2015年9月11日晚上灯光打开前后,雷达监测到的鸟类分布
(来源:Benjamin, etc. (2017))
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光柱吸引了一万五千多只飞鸟。熄灯之后,周围鸟类的数量又回到了500只左右(九月份也是候鸟们开始纷纷踏上迁徙之路的季节)。
目前普遍认为鸟类是靠太阳、星星和地球的磁场认路的,而强烈的人工光源可能会导致它们的导航系统失常,偏离原先的迁徙路径。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气象监测雷达,在2008~2014年间观察了鸟群秋季迁徙。夜间迁徙候鸟,往往是夜幕降临之后启程(太阳在地平线下6度,光线变弱但依然可以分辨室外物体轮廓的时间)。雷达会捕捉到大量信号,将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候鸟迁徙休息地的大致位置。
其研究结果表明,光污染会干扰候鸟迁徙休息地的选择,从而影响食物的获取。它们会被灯光吸引进入城市或者是聚集在城市周边,而阻碍了它们去选择森林、滩涂等生境。
从下图可以看出,候鸟们在迁徙途中的栖息的地方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或其周边,如波士顿、纽约等。
(图源:James,etc. (2018))
不是说大城市不能作为栖息地,而是大城市往往会有更多的挑战,且觅食的难度增加。例如可能遇到野猫,这会给本来就在路程上消耗掉大量精力的鸟儿带来极大威胁。
撞玻璃
以往我们对于玻璃幕墙影响鸟类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其白天像镜子一样反光,会让鸟类迷惑,从而导致鸟撞建筑物。然而玻璃大楼的夜间灯光,是否也会影响鸟类呢?
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建筑物的光(包括人造光和偏振光污染)对于鸟撞的影响。他们分别在2017和2018年的春季迁徙(3月15日至5月31日)、初夏(6月1日至6月30日)和秋季迁徙(8月15日至10月31日)期内开展研究,每天早上大约在日出时对建筑进行调查,并在每天的中午和晚上进行额外调查,以研究一天当中鸟撞的整体情况。
小插曲: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撞晕的鸟,会按根据鸟儿的情况送到救护中心或者是放归,对于鸟类的收集和处理参考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并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许可。
在北美地区某学院大楼外,一只隐夜鸫因撞击玻璃而死亡 © Stephen Hager
研究总共记录了768起鸟撞事件,其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的人造光对于鸟类有较大的影响,有透出灯光窗户的建筑对鸟类更危险,这类建筑更容易吸引和杀死迁徙的候鸟们。明亮的窗户面积在夜间的比例是碰撞的重要预测因素,特别是照明面积比玻璃面积、玻璃百分比、最大和平均玻璃窗格尺寸更能预测碰撞。
这份研究向我们揭示,这些明亮的大窗户,在夜晚也仍然扮演着杀手的角色。同时也指出一种解决办法,即在晚上离开之前,关掉办公楼的灯,有助于预防夜间候鸟的撞击事件。
夜间撞击玻璃的猫头鹰(图源:Reddit,发布者:u/Poesiemau)
而此研究没有发现建筑物的偏振光污染和鸟撞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鸟类对于偏振光的反应。
打乱节律
光周期是指昼夜光照与黑暗交替及其对动植物有显著影响的现象。多数鸟类也具有光周期现象,主要表现在生殖腺发育、脂肪积聚、脱换羽毛和迁徙等。
北京雨燕是一种喜欢在老建筑营巢栖息的候鸟,颐和园的廓如亭是它们喜爱的地方之一。雨燕们一年一年的迁徙回到廓如亭,在这里孕育下一代,教它们飞翔。
廓如亭上空拍摄到的北京雨燕 © 张晓莲
雨燕们的作息是根据自然光的强弱而改变的,当光线弱到一定程度,它们就停止飞行、捕食,回巢休息。
过去发表的一项研究,试着探索不同光照条件对雨燕的影响,特别是夜晚无自然光的时段。
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典型的室外照明光源都对夜间休息的雨燕造成了强烈影响。该研究也对颐和园的灯光布置贡献了比较明确的建议,即在十七孔桥、文昌院等地方严禁使用70W以上光源照明,距离雨燕巢址20米内严禁设置照明设施。
飞行中的"楼燕儿" © andriy / iNaturalist
黑暗的避难所在哪里?
2001年,第一份光污染地图显示已有超过60%的人口分布区域存在明显的光污染。到今天,这个比例会更高。
城市中心的光污染所造成的天空辉光,会遮住星星。所谓天空辉光,是指那些直接朝上照射的灯具发出的光,以及由地面反射到空中的光,它们被大气中的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产生了背景光,这些背景光照亮了夜空。
以下方的地图为参考,区域越亮,就越难看到夜空中的星星和星座。而国家公园通常是黑暗的避难所。
(来源:https://cires.colorado.edu/Artificial-light)
灯泡发明之后,我们的世界有了许多光明,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当事情发展的到另外一个极端,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国际暗天协会(IDA)提出过一些建议:
限制光进入大气层(拉窗帘不仅仅是让我们一觉到天亮的好主意,也可以限制光跑出去);
尽可能使用LED光源。LED除了可以减少能耗,也可以控制光的颜色,比如减少蓝光产生,这对任何动物的影响都会减少;
在玻璃幕墙建筑里办公的同学们,尽量人走灯灭,以减少光污染;
在候鸟迁徙季节,减少室外灯光的使用。
此外,如果是"专业选手",可以继续研究光和野生动植物的关系,改善灯光和灯源的设计,为候鸟迁徙的关键城市提供灯光改善建议等。
例如:
为室外灯光设计控制方案,如考虑声音控制和时间控制等,仅在有需要的时候点亮,没有人的时候保持黑暗;
路灯的设计尽量减少朝上的灯光,避免光过多地进入夜空,形成天空辉光;
灯光照射的墙面尽量是深色的,以减少墙面对灯光的反射。
举个具体的例子。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短尾鹱(Puffinus tenuirostris)的栖息地之一。短尾鹱们在洞穴中筑巢。雏鸟们会在晚上活动并离开鸟巢。当雏鸟暴露在人造光下时,它们可能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回巢的路。幼鸟在迷失方向时,很容易遭到捕食或在公路上被撞死。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菲利普岛自然公园有一项拯救短尾鹱的计划。岛上会在短尾鹱的繁殖季节减少道路照明,甚至是交通控制信号,并配合将迷失的幼鸟进行人工转移和放生。
被灯光影响的短尾鹱幼鸟 © Airam Rodriguez
在立法方面,纽约于今年年初推出“黑暗天空法案”(Dark sky Act)以保护候鸟并限制光污染。而其实美国至少有19个州和特区制定了减少光污染的法律。这些法是各州为了促进节能、公共安全和天文研究能力所推的。
例如亚利桑那州的法律要求所有户外灯具必须完全或部分隐蔽,但应急、建筑和机场导航照明除外。新罕布什尔州将保护黑暗的天空作为保持乡村特色的一个重要优先事项。为此州立法鼓励节约能源和减少光污染。弗罗里达州的示范照明条例规定保护海龟孵化免受人工照明的不利影响。
晚上睡觉前,我习惯检查卧室里的微型光源,比如空气净化器的灯,电源插座上的灯和路由器发出来的光是否有被遮盖或者关闭。这个习惯的获得是在斯里兰卡。
我曾在斯里兰卡一位老太太的家里借宿,她家院子里的一棵树上,每天有一对小鸟飞回来夜宿。借宿的那两天晚上,我感受到了纯粹的黑夜,没有灯光,没有手机屏幕,只有纯纯粹粹的黑。
后来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自然之友的夏令营,跟小朋友们一起仰望了星空。从那之后,我又进一步开始关注光污染和它带给鸟类的威胁。
夜晚也同时属于它们,还给夜晚以黑暗。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