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科研报告(详见文末资料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从捕食习性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的许多动物都可以被定义为“食肉动物”,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且极具特色的猫科动物家族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与关注。它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之外都可见其身影。
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猫科动物家族的成员们大都高踞于食物链的顶端[1]。特别是大型猫科动物,它们一般在各地生态系统中都是顶级的掠食者、自然界中最有效的制衡者,如通过捕食来控制各种草食动物的数量。
花豹(Panthera pardus),拍摄于博茨瓦纳 © WWF-US / Jeff Muller
这个大家族共有37位成员,包括我们家里最熟悉的“猫主子”,人类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它们的踪影。据估计,全世界的家猫数量约有5亿只;在宠物界,稳坐最常见的哺乳动物宝座[2]。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马来云豹(Neofelis diardi)则与之相反,它的知名度非但没有老虎、狮子、猎豹那么高,甚至还是最难以捉摸、最神秘莫测的猫科动物之一。直到如今,我们仍很难明确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
马来云豹确定为独立物种
马来云豹,也被称为巽(xùn)他云豹,现分布于婆罗洲(包括文莱、马来西亚的沙巴和沙捞越,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还有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这一物种最早在1823年由法国著名的博物学者George Cuvier所命名,它在解剖学上与云豹(Neofelis nebulosa)非常相似。不过你知道吗,马来云豹家族自成一派其实也就不到20年。
马来云豹 © Borneo Species Programme / WWF-Malaysia
最初,科学家认为云豹是云豹属(Neofelis)下唯一物种,可被分为四个亚种,即云豹指名亚种、马来云豹、尼泊尔云豹与被认为已灭绝的台湾云豹。
2006年,由线粒体DNA序列、核DNA序列、微卫星标记和细胞遗传学差异的四项结果[3-6]表明,马来云豹与其他云豹有着明显不同,至此云豹属被划分为两个物种 —— 云豹和马来云豹。
云豹,点击图片可阅读它们的故事 © naturepl.com / Georgette Douwma / WWF
之前熊猫君有分享过云豹的故事,还没阅读过的伙伴可以点击上方图片,或者在文末的“推荐阅读”中找到哟~
研究认为马来云豹在大约100-150万年前就由于地理隔离而被分离出来。科学家们猜测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将马来云豹所在的岛屿与大陆分开,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马来云豹演化为与云豹不同的新物种[7]。
人们似乎也曾在爪哇岛发现过这个物种的化石,不过它们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就已绝迹。
马来云豹两个亚种分布参考图 [8]
之后在2011年,新研究[9]进一步将马来云豹划分出了两个亚种 —— 婆罗洲云豹(N. d. borneensis)和苏门答腊云豹(N. d. diardi),它们分别生活在两个已分开数千年的大型岛屿上。
马来云豹都有哪些特征
从外观来看,马来云豹身体底色呈奶油灰,有点偏向淡黄色;身上的斑块也要比云豹的小,颜色也更深一些,边缘呈黑色。整体来说,马来云豹要比云豹看上去颜色更深,头部更大。
两个亚种的外观也有少许区别,像婆罗洲云豹的身体底色会趋向于灰色带一些黄色的色调,而苏门答腊云豹更趋向于茶色的色调。
马来云豹 © Alain Compost / WWF
云豹 © David Lawson / WWF-UK
这些猫科动物通常生活在常绿热带雨林和最高海拔可达1500米的龙脑香林。其中婆罗洲云豹的活动会避开油棕种植园,而且不倾向于树栖;苏门答腊云豹则与之相反,可能是因为苏门答腊虎的存在,它们则更偏向于树栖。
这两个亚种的社会性特征基本相同,都惯于独居并具有领地意识,但我们对它们的活动空间知之甚少。粗略估计来看,雄性马来云豹的活动范围应该超过了45平方公里。
婆罗洲云豹,拍摄于沙巴州内 © janconl / iNaturalist
在饮食方面,两个亚种都属于黄昏和夜间的捕手,且捕食范围广泛,包括一些鸟类、松鼠、小型啮齿动物、懒猴、长尾猴、猕猴、鹿、麂、鼷鹿、小型野猪、雉鸡……
危机重重下的丛林魅影
由于油棕种植园的不断扩张,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的过度砍伐,由此导致了雨林的大面积退化。马来云豹的种群数量本就不高,加之有限的分布区域,大片栖息地的丧失让马来云豹的生存雪上加霜。
如今我们仍无法精确测定其分布范围,如果以每100平方公里平均一个物种的密度为例,整个马来云豹种群数量估计仅为4500只左右,其中婆罗洲云豹有3800只左右,苏门答腊云豹仅有450只左右。
婆罗洲云豹,拍摄于印度尼西亚 © Alain Compost / WWF
这个密度是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即在受保护的区域内,婆罗洲云豹的密度估计为1.9只/100平方公里;可在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云豹的密度估计仅为0.8-1.6只/100平方公里[2]。
但无论如何,现存马来云豹的总数估计不会超过一万只。特别是在苏门答腊岛观察到的个体密度较低,似乎是因为与老虎的竞争关系。
被关在印度尼西亚当地动物园一个小笼子里的马来云豹
© WWF-Indonesia / Erwin Sofyan
同样引发人们担忧的,是当地对马来云豹的偷猎以及非法贸易活动。今年一月发表的研究[10]指出,近些年来,马来云豹以及爪哇豹(Panthera pardus melas)在印度尼西亚查获案件中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偷猎、国内与国际非法贸易都普遍存在。
研究作者收集了该国在2011年至2019年间涉及马来云豹和爪哇豹的查获与起诉案件,共获得41份案件记录,总计约83只动物(32只马来云豹和51只爪哇豹)。其中查获次数最多的年份依次为2019年、2015年和2018年。
经研究,这些黑色交易最为常见的是用于制作包、帽子或传统配饰的兽皮贸易,也就是说这类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装饰品和纪念品的需求;此外,直接售卖动物活体和标本件的交易也较为常见。
马来云豹兽皮 © Peter Marting / iNaturalist
除了非法贸易这个明显意图外,还发现了至少三起报复性猎杀爪哇豹的案件,据报道是因为爪哇豹进入村庄范围或捕食牲畜。
马来云豹和爪哇豹不仅都是印度尼西亚的国家保护动物,还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I,即其国际商业性贸易是被禁止的。
未来保育工作的展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马来云豹的生态、分布和现况,更多科学研究应逐步跟进。特别是要知晓适合该物种生存的栖息地类型,以及哪些景观特征对它们的移动和繁衍构成了障碍。
马来云豹的粪便,拍摄于印度尼西亚东楠榜 © maxallen / iNaturalist
各分布国也应加强执法与刑罚力度,以形成威慑,并不断提高当地居民对濒危物种的认识,协调潜在的人兽冲突问题。
考虑到目前没有面积足够大的保护区,因此加强对马来云豹猎物稳定的保障与研究,并完善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连接性,维持基因在各孤立的亚种群之间流动也是非常关键的。
马来云豹,拍摄于沙巴州内 © Manuel Ruedi / iNaturalist
在我国,虽然马来云豹并没有分布,但有云豹在我国南部生活,包括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重庆、云南、浙江等[10]。
虽然分布范围很广,但目前关于云豹的研究十分缺乏,基本没有对其野外研究的文献,仅只有其分布地点记录的零星报道,也就是说我们仍对云豹的野外生存状况基本缺乏了解[11]。
因此需要加大研究投入,提高人们的科研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及附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天然林的植被恢复,以实现对云豹及其同域物种的长期有效保护。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