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的风沙天气,一直是北方地区的常态,但今年却有些不同寻常。极端的大风让不少地区停工停学,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背后,是气候不稳定的气息。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我们想象。从高温到极端降水,再到频繁的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已经成为常态。随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加剧,全球气温逐年升高,气候变化的后果日益显现。
然而,在气候变化之外,新的挑战也正在到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能源消耗问题。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尤其是数据中心的需求暴增,全球电力负担加重。如何使 AI 助力能源转型,而不是吞噬电力系统,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单读联合发起的“再生”创作征选计划,就寄望于通过创作推动更多人对于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的认知与行动。今年,这一计划进入第三年,我们也持续向更多创作者开放征选,希望能够帮助创作者们以更加创新的方式,讲述气候和能源的故事,为时代的危机寻找解法。
在今年征选期间,“再生”创作征选计划策划了一场主题为“中国气候故事:能源叙事与青年创作”的论坛。4 月 20 日在北京 27 院儿·杂空间,导师陈楸帆、何超欣、卢思骋、陶朗歌和吴琦,将会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作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挑战。
在“再生”计划走入第三年之际,我们将如何理解创作的行动意义?面对今天的处境,讲故事是否可以成为气候行动的一部分?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在人与自然、技术与环境之间,建立更有信度和温度的对话?讲一个“能源故事”,是否也意味着讲述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欢迎报名参加现场活动!或通过「单读」视频号预约线上直播观看。
时间
2025 年 4 月 20 日
15:00—17:00
地点
27 院儿·杂空间
(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 27 号)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不能来到现场的朋友
还可以通过视频号观看直播
陈楸帆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艺术学院,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耶鲁大学 MacMillan Center 访问学者、博古睿研究院学者,Asia21 next gen 学者,当代中国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家、翻译家、创意制作人和策展人。
曾多次获得茅盾新人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奖、德国年度商业图书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 20 多国语言,代表作包括《荒潮》《人生算法》《AI 未来进行式》等。
何超欣
山东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首席青年官。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青年气候治理教育,曾多次作为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为扩大青年影响力发声。
卢思骋
资深环保人士,现为红杉气候基金会项目总监、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历任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绿色和平项目总监、自然之友执行理事长、创绿中心创办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等职位。
陶朗歌
漫画博主,资深漫迷,漫画推广者,图像小说爱好者。音频栏目《漫画实验室》《三十本漫画环游世界》主讲人,播客《漫波电波》主讲人。
吴琦
《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与项飙合著谈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译有《下一次将是烈火》《去山巅呼喊》。
▼快来成为“再生”创作者!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