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少年,你找的是这位白娘子呢?还是红娘子呢?还是青娘子呢?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5/2/12 13:03:41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今天是蛇年的元宵佳节,熊猫君恭祝大家阖家团圆,平安喜乐!

应广大读者要求熊猫君继续发蛇。

乙巳蛇年,怕蛇星人颤颤巍巍。毕竟但凡瞄到一眼蛇的倩影,刻在基因里的远古恐惧就能让他们原地展示“这,就是高音”。但秉承“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良好态度并寄希望于笔者潦草的文风,熊猫君想在蛇年和大家一起侃侃蛇蛇二三事。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使得白蛇与青蛇的形象生动立体。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岛屿乃至雪域高原,古今中外的蛇类一直与人类生活相随相伴。

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漆木屏风构件“人操蛇鎏金铜托座”里,跪坐的力士科头跣足,两手各操一蛇,两腿也各夹一蛇,四蛇相互交缠,向左右延伸。反映着2000年前的人们食蛇、用蛇、爱蛇、以蛇为图腾的生活图景。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圣经》中,蛇是魔鬼的化身,诱惑夏娃吃下禁果。日本神话中有八岐大蛇、古希腊神话则有蛇发女妖美杜莎、印度神话有蛇神婆苏吉,《山海经》中有九头蛇相柳,而华夏文明的先祖伏羲和女娲,也是“人首蛇身”。蛇神秘、独特、亦正亦邪,人们爱之亦怕之。

根据The Reptile Database的收录,截至2025年1月,世界上共有4,177种蛇,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蛇亚目(Serpentes)可归纳为两个下目,即盲蛇下目(Scolecophidia)和真蛇下目(Alethinophidia),下属33科,540余属。

在1.18亿年的长期演化中,蛇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了独特的颜色与纹路。其伪装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伪装成环境或伪装成其他生物

伪装在环境中的蛇通常有着规则或不规则的斑点、横向的色带或鲜明对比的交错图案,这让它与环境背景颜色相混合,无论静止或移动,在大自然中可谓“面容模糊”。

玉斑锦蛇  ©Licheng Shih iNaturalist

台北腹链蛇  ©丸善斯基 iNaturalist

翠青蛇 中国台湾  ©黃宗男 iNaturalist

而伪装成其他生物的蛇,通常有着鲜明、好辨认的体色。它们会伪装成敌人不喜欢的食物,或伪装成拥有剧毒的其他蛇类。

秦皇锦蛇(下)伪装成剧毒蛇菜花原矛头蝮(上)

图源:新华网‍‍‍

虽说白娘子与小青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小青”常有,“白娘子”可不多,纯白色的蛇多为白化个体。但是大千世界,找不到白娘子可以找黑娘子、金娘子、花娘子、条纹娘子、斑点娘子嘛……

还有“五彩斑斓的黑”娘子……海南闪鳞蛇

上图 ©柳贯泽 iNaturalist

下图  ©guliwu_island iNaturalist ‍‍‍‍‍‍‍‍‍‍‍‍‍‍

说完扮靓也说说干饭。

蛇类吞食的行为广为人知,人们甚至以“蛇吞象”形容一个人贪婪。蛇类的四肢高度退化,上下颌往往可以张开相当大的角度,虽然上下颌无法直接分离,但是下颌两端可以。多数蛇类往往能吞下直径比自己身体宽3~4倍的猎物。人们有时能看到蛇吞狗、吞袋鼠的新闻便是如此。

吞了大象的蛇(飞行员表示绝对不是帽子)

来源:《小王子》书籍插图

所有蛇类都是吃肉的,鼠类、鸟类、蛙类和蜥蜴是大多数蛇类的主要食物。它们通过捕食猎物维持着自然界的微妙平衡,例如树栖蛇类的减少就可能意味着植食性昆虫数量爆发,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森林的健康。

图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

蛇类是变温动物,这意味着它们的活动与气候紧密相关。在夏秋两季“蛇出没”的高发季节,建议大家尽量在路面上行走,不要在杂草灌木丛生的地方活动。中国的毒蛇有四十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若被咬,应尽快送医,认清毒蛇特征并及时注射相应的抗毒血清(这种时候就不要思索“用毒蛇的毒毒毒蛇毒蛇会不会被毒死?”这种人生哲学了……)。

目前,蛇类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非法捕猎与贸易、入侵物种竞争等危机,这使很多蛇类成为濒危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将165种蛇列入附录。有时在餐馆与皮具中可见其身影。

蛇皮包©José Martin Segura Benites/Pexels

近日,科学家研究发现深入蛇类基础科学研究在未来的医疗、药品、仿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在蛇年到来之际,熊猫君也想呼吁大家,人人同住地球村,生态系统紧密相连,一损俱损。

与其伤害,不如敬而远之。

参考资料(请上下滑动查看):

【1】The reptile database,http://www.reptile-database.org/db-info/SpeciesStat.html

【2】Lee, M.S.; Scanlon, J.D. (2002) Snake phylogeny based on osteology, soft anatomy and ecology. Biological Review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77(3):333-401

【3】Peng, C., Wu, D. D., Ren, J. L., Peng, Z. L., Ma, Z., Wu, W., ... & Li, J. T. (2023). 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 Cell, 186(14), 2959-2976.

【4】环境资讯中心,《【蛇學問】看那蛇兒,神秘而美麗的紋路》,https://e-info.org.tw/node/83586

【5】新华网,《蛇类“伪装”高手 秦岭的秦皇锦蛇隐藏了这么久》,https://www.xinhuanet.com/tech/2021-07/14/c_1127655572.htm

【6】中国科技新闻网,《世界蛇日|关于蛇的九问,答案来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735800770542494&wfr=spider&for=pc

【7】中国科普博览,《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猎物?》,https://mp.weixin.qq.com/s/9-s4JwHvaWkp-OB5Rjx6yw

【8】科学画报,《蛇行天下:揭秘蛇类的生存艺术》,https://www.shkp.org.cn/content.html?type=wx&id=511417

【9】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蛇类的认识防范与蛇伤救治指引》https://www.by.gov.cn/gzbygh/gkmlpt/content/9/9200/post_9200101.html#8442

【10】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https://checklist.cites.org/#/en/search/output_layout=alphabetical&level_of_listing=0&show_synonyms=1&show_author=1&show_english=1&show_spanish=1&show_french=1&scientific_name=Serpentes&page=1&per_page=20

【11】国家濒科委,《CITES所列蛇类有哪些?》,http://www.cnnpark.com/sf_FD12C922A19D48B59130F5B8E160BDB9_306_meini.html

【12】封面科考队,《科学家多学科交叉揭示“蛇类天赋”密码 我们为何要深入研究蛇?》,https://www.thecover.cn/news/JMBbpUV0VOyH90qSdq8Jkw==

资料整理、编写、排版:小七

审校:李辰亮、胡昌昊(湖北博得生态中心)

封面图:豆包AI

阅读 21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