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显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20年里增加了11.4%,速度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放眼全球,高温热浪、暴雨洪灾……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
应对气候变化,慈善组织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以下内容整理自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气候变化风险新常态下的应急慈善与社区韧性”平行论坛及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上的发言,经作者审校后发布。
2024年11月24日上午,在中国基金会论坛2024年会期间,由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包头市益民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风险新常态下的应急慈善与社区韧性”平行论坛在杭州举办。以下为平行论坛活动视频花絮。
*孙桢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
谢谢主持人。非常荣幸,气候公益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题目,我来这儿向各位专家学习,特别是向一线工作的同志们学习和致敬。
2个多小时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COP29)上达成了新的气候资金集体量化目标(NCQG),近200个缔约方也打破多年多边谈判僵局,终于就《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国际碳市场机制达成一致,是值得祝贺的。
30年多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用的语言是“应对气候变化”,英文是“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2013年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起草过程中,一位专家的意见是“适度”适应,这句话最终写入了正文。现在很少有人再说这么灵活的话了,都是直接使用“气候保护”或“气候行动”。气候变化现在已经成为了“气候危机”,这一危机是星球级别的,不再专属于偏僻的地方和遥远的未来。我们当下所在的杭州,过去台风是不会经过的,现在则大不同。
谈到气候变化解决途径,我们常说“减缓”和“适应”,不久前,我向英国前气候变化科学顾问请教,他希望途径可以细化成4个R:Reduce(减排、减缓)、Remove(碳移除)、Repair(生态修复)、Resilience(适应、韧性)。特别是注意中间两个R。Remove是指碳捕集与封存、空气碳捕集、海洋施肥等。Repair很有意思,意味着气候变化已经形成危机,不是说高质量发展就能解决的问题,要用外科手术式的方法专门治这个病。
不幸的是,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上的麻烦不断。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打着气候行动的贸易保护。一些国家的政党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一种不作为,甚至为了证明它的态度,在打压气候变化科学。
气候x慈善为什么重要?
幸运的是,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气候行动的成本,低碳转型已经是发展潮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我国已经作出贡献,并继续为技术进步作出贡献,虽然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家未必深究背后的发展历程和推动力:国际合作与民营经济,而这对于进一步扩大气候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首先作为买方在拉动,后来又通过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购买指标推动中国幼稚产业的起飞。我们要对外传递的一个声音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国家的帮助,所以下一步大家还要帮助我们继续做,例如氢、甲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甚至地球工程相关工作,这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当然国际合作也离不开中国。
回看国内,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参与、拼搏和贡献。国家今后要继续完成双碳任务,也离不开民营经济。正是因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有了新时代的慈善事业,国家也建立了保障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我国气候和慈善这两个事情的发展历程和轨道,在当下走到了一起。
*中英文《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简略版)封面
对于气候行动而言,慈善既有资金的意义,又有态度的意义。我们知道COP29是一个所谓的气候融资大会,在今后,中国很有可能无法或者无意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并且中国还在通过南南合作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慈善资金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配合产业投资、技术一起“走出去”,让其落地并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慈善要与产业联合出海。
中国可以将资金用于支持其他国家的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财政本身已经充裕到可以完全解决自身的气候变化资金需求。我们的气候行动项目可能陷入到既没有公约渠道的资金支持,也尚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因为国内的政策主流化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气候 慈善”来得正是时候。
这背后还有一个渠道问题。碳市场很成功,但中央财政出了很多钱吗?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欧盟、世界银行、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事情也还是需要大量专门的气候资金。所以,慈善资源的投入是非常需要的。
慈善力量如何融入气候合作?
气候变化不再局限于某个概念或话题,危机已经来临,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政策和气候行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不需要任何证明和背书,不用找这个框架那个框架。本身就要直接行动,要保护气候、保护人,慈善和公益已经作用到个体了,气候慈善需要迅速、大规模的行动起来。
在气候慈善的具体行动上,可以更加侧重适应性活动,更加注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同时关注气候与健康的关系,聚焦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可以支持技术创新。比如腾讯团队的“碳寻计划”,虽然是企业行为,但这种模式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慈善的参考方向?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气派,我们的行动不一定要完全跟随国际成规,而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推动技术创新。
在规划中,需要兼顾国内和国际活动的联动,将全球视野和地方实践结合起来。现在有一个词叫“Glocal”,是将Global(全球)和Local(地方)结合的理念,这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Local完全脱离Global,也没有一个Global可以忽略Local。要把这些结合起来,就需要本土的NGO与国际NGO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主动推动三方合作模式,即中国与南方、北方国家共同参与。在国际上,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框架中的气候慈善公益,可以尽快开展行动,不必等国内的经验完全成熟后再去尝试。因为国际形势已经迫切需要中国的参与。我们此前宣布的“1770”成绩已经是一个重要信号。
因此,我们要在国外开展“小而美”的项目,同时寻找“小而美”的伙伴。气候慈善公益的特点就是“小而美”,去国外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找到与我们目标契合的“小而美”的合作伙伴。
图:“气候变化风险新常态下的应急慈善与社区韧性”平行论坛现场
气候慈善不仅需要支持点多、面广的基层具体活动,还要支持政策性的推广、推动活动。我们要看到发达国家上很多知名智库和公益组织的成功,实际上背后是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慈善家的成功。而中国发展进入到了无人引领的阶段,我们也需要公益部门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世界通用的经验,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当前的一个观察是,如果没有经济的正常发展,就没有绿色的转型发展。由此,我们必须看到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有利于恢复经济预期。所以我们认为要引入和推广一种“4P”模式。世界经济论坛提倡一种“4P模式”, 即Public(政府)、Private(企业)、Philanthropic(慈善)、Partner(合作)。原来只是3个P:政府、企业合作,现在加上了慈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适应和救灾是慈善公益的长项,而降碳技术也需要慈善公益。作为慈善出资方的企业,完全可以寄希望于引领降碳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这些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战略目的。
有眼光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来推动这种“4P”合作。“适应”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机会。慈善还可以跟保险合作,破解“适应气候变化没有效益,只能依赖公共资金”的迷思与偏见。
气候慈善公益的组织发展
是否需要规划?
中国的气候慈善组织是否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否已经达成共识?或者说,我们是要永远保持这种状态,还是需要找到事情的发展规律,从而逐步优化?
中国不会做,可以学其他国家的基金会。美国的能源基金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不能是出资者只自己做事,能做事的人没钱,有钱的想做事的还得学。所以,我们要研究领军者的形成和影响力,还要研究一些案例,形成中国气候公益慈善的风格。
最后,要研究这件事情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怎样积极地筹资,怎样去完善自身的治理,怎样和经济界结合。比如要适应气候变化,不要老讲适应气候变化是赔钱的事情,它是能赚钱的,尽管有很多负面和失败的案例,但我们不要怕。慈善也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资源,比如国家通过碳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产品,比如采购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或碳普惠市场中的相关指标。这些工具完全可以为慈善目的服务,即使你缺乏这种能力或一时来不及,也可以逐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以上是我一点浅见,也可能是偏见。预祝会议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图:“气候变化风险新常态下的应急慈善与社区韧性”平行论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